光复珲春的引路人——关荣海

       在珲春抗战革命斗争史上,有一位满族英雄,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他挺身而出,英勇献身,将一腔热血洒在解放的黎明前。
       他叫关荣海,珲春县英安村人。少年时期的关荣海目睹自己家乡惨遭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他心如刀绞,立下决心,期待有一天能够加入革命队伍重整河山,报效祖国。
       关荣海费尽心思寻找救国的途径。1927年秋,他来到热河省承德锥子山,投奔东北陆军22旅,后来被保送到东北讲武堂学习。
       1933年2月,承德沦陷。同年5月26日,冯玉祥抗日同盟军正式成立,关荣海所在的22旅被编入抗日同盟军第l军24师,关荣海在师部任少校副官,后他又被调任东北军51军任中校副官。
       1937年6月,关荣海回到珲春探望病重父亲。不久,因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平绥线、平汉线、津浦线、上海战场都在酣战中,关内交通割断,他所在的部队转战在何处不得而知,归队无望只好作罢。
       当时,关荣海居住的英安村被日本人强占,他带领妻子儿女被迫迁居到春化东兴镇。为隐避身世,关荣海在春化村公所充当事务员,伺机寻找为国效力的机会。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日本帝国主义的覆灭指日可待。关荣海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他摩拳擦掌,等待着一显身手,为家乡的早日光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945年8月9日,苏联第一远东军第25军出兵珲春,在相继攻克中苏边境的各个战略要地后,兵临珲春城。因不明城内日军部署动向,为避免遭致敌人突袭,部队暂时驻扎城外。8月11日午前,珲春街内各界人士在县城道院大厅集会,一致认为迎接苏联红军入城为上策,大家商议委派一名代表去红军驻地接洽。这时,关荣海突然起来说道:“为了使全城百姓免遭战火之灾,我去迎接红军吧!”会议的主持者问他姓名、住址,有什么要求等,关荣海淡定地说:“我没有什么要求,现在已是燃眉之急,给我准备一面小红旗!”当他接过小红旗转身要走时,突然一名穿戴道院道夫的老者走上前去对着关荣海喊道:“等一等!我已70多岁啦,我不怕死、我陪你去。”两人紧紧握手,相视而笑。他们二人迅速出城行至东河堤,在河堤西侧,关荣海取出标有日军在珲春驻地、撤退路线、适宜进攻路线的略图,嘱咐老人在原地等待。他走上河堤仔细观察,发现玉米地里藏有红军,便面向东方坐于河堤东坡上,点燃一支烟故做镇静地抽着,扫视河堤南北并无动静,便从袖口内抽出小红旗向东挥动。这时,河堤西侧“砰”的一声枪响,接着枪声大作,关荣海中弹身子一歪,他踉踉跄跄地跃下大堤,忍着剧痛蹚过车大人沟河,钻入玉米地,行至苏军营地时,衣裤已被鲜血染红。他被两名苏军士兵搀扶到一辆坦克前。关荣海双手颤巍巍将图纸掏出来交到一名苏军军官的手上,不一会儿,终因失血过多,停止了呼吸。
       在关荣海提供的略图指引下,红军分两路冲入珲春城。就差那么个把小时,关荣海却没能看到胜利的旗帜在珲春城的上空飘扬。他用生命为珲春解放打开了胜利之门,珲春人民应当永远怀念他。
       (摘自《红色记忆——珲春革命老区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