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的商业发展(二)

       座商 珲春设立协领衙门后,衙门附近住宅亦随之集中,内地来的汉族商户在衙门附近设起小本经营的杂货铺面。初期,珲春市面无货币流通,商铺以赊欠方式,将商品预售给用户,用户以当地土特海产品同商铺结算。咸丰八年(1858),珲春市面的铺商已有31家。
       咸丰十年(1860),《中俄北京条约》将珲春海滨全部割给沙俄。《条约》中虽明定“空旷之地,遇有中国人住之处,及中国人所占渔猎之地,俄国均不得占,仍准中国人照常渔猎”,实则恰恰相反。沙俄在滨海一带刚刚立住脚跟,便不按《条约》行事,对中国人在沿海渔猎进行种种限制,珲春人去赶海者大量减少,城里商户也随之逐年减少。同治四年(1865)官府对各商户开始抽收银税,只有21家商铺纳捐。19世纪80年代,珲春开禁招垦,增驻靖边军,金银矿正式开采,给珲春商业带来了转机。光绪七年(1881),协领衙门升格为副都统衙门,修衙署,建城垣,整顿市面,将城北门外西侧辟为牛马交易市场,东门外以东地方,为粮草柴米交易市场。为扶持珲春商业,活跃市面金融,打破以银两为货币的单一局面,副都统依克唐阿于光绪八年由省城运来制钱四千八百吊,四百枚制钱为一包,共12000包,此为珲春银钱两用之始。光绪九年(1883)8月,从省里借来发展商业用银10000两,月息一分借给商户。同时,调动靖边军和四乡居民,修整通往宁古塔、南岗以及三岔口的道路,使进出珲春的货运量大幅度增加,店铺亦逐年增多。光绪十三年(1887),珲春商户已有铺达(铺长之意)5家,此时,在南岗地方亦发展商铺20多家,并有铺达4户。
       光绪二十四年(1898),珲春城内外各商号达129家。珲春商业刚刚兴起,光绪二十五年腊月二十八晚,一场无情大火,烧毁西城门里四十九家店铺。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初五日沙俄入侵,清军在弃城逃跑之前,将大商号洗劫一空,继之沙俄军接踵而至,烧杀抢掠,几乎将珲春夷为平地。店铺变成断壁残垣,商民四处逃亡。
       1905年12月,日本政府又强迫清朝政府签署了《东三省事宜条约》,开珲春商埠。日本人杉浦辰次郎乘沙俄侵占珲春之机,在珲春西门外路北,挂出“浦杉洋行”的招牌,随之日货大量涌进珲春市场。
       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沙俄撤出珲春,地方政权完全回到副都统衙门手中,新任副都统陈昭常,着手振兴珲春实业。在商业上广开货源,增加进出口货物,珲春又增加一部分新开业的商户。如:“东昌庆”“天兴涌”“自元成”“春成涌”“福海泉”等商号,副都统衙门于本年四月初一,向省实业厅呈请设立商会,由珲春地方63家商户推选马善平为商会总理;会董九人分别是孙宪思、孙东生、李景溪、吴士科、刘玉、肖义精、曹广珠、高维新、姜代耕。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入会商铺已达97家。由商会出面,调解商业资金,从国内外广开货源,控制市面物价。是年,来自俄境海参崴的进口商品主要有:布匹、石油、火柴、海带、食盐、咸鱼、烧酒等,总额达官贴150万吊;向俄境出口商品主要有:豆粕、豆油、牛、猪、野菜、毛皮、杂货等,总额达官贴158万2千吊。宣统二年(1910)5月,城南珲春河港口投入使用,港口后面便是义和货栈。船运开通,珲春成为进出口商品的集散地,商业进一步繁荣。
       珲春商民往返频繁,特别是内地一些地区,需要进出口的货物,须经珲春才能转口,使珲春城,车船云集、市面活跃,在码头上的货栈、商店铺面不断增加。到1920年县城商户已达400余家。本年9月12日和10月2日,珲春县城遭到土匪两次抢掠。在这两次匪患劫难中,珲春城内外所有商号几乎完全破产倒闭,其中较大的百货商“同顺成”,1870年前就在珲春城里开业,1889年曾任城内商户铺达(长),年进货量最多。1920年,因遭匪劫而倒闭。
       匪患之后,珲春汉、满人家的商户,不甘心就此垮下去,纷纷要求商会和县知事从资金上给予支持,一方面免受歇业之苦,一方面要奋起同商埠地日商抗衡竞争。当时,县知事曾向省官银钱号请求低息贷款一千万吊,以解众商户倒闭之危。吉林省官银钱号拖延二年后批下二百万吊,杯水车薪,解决不了珲春商户的燃眉之急。再者,商埠地日商进口商品,只缴纳海关税的三分之一,中国商户进口的商品,不仅缴纳海关税,还有销场税以及有其他各类杂捐。同样的商品,同一价格出售,日商可以赚大钱,中国人开的商店,扣除各类捐税后,不但没赚头,还得往里贴点。1920年前,开业的珲春地方商户,仅存39户,是匪患前的十分之一。
       1922年11月15日,俄国境内由苏维埃接管滨海边疆区的政权,对中苏边境管理控制越来越严,珲春商民运货过境,任意扣留车马货物,将货主及车主投入监狱。1928年春,中俄边境俄方一侧完全封闭,割断了边民贸易,对珲春商业又是一次打击。由于边境封锁,致使一部分商店破产。我国著名作家骆宾基的父亲在珲春城内外曾开设两家商店,蒙受重大损失而歇业。
       日商在此期间,将资本和日货大量投向珲春市场。1920年前,珲春商埠只有数十户日商。1922年4月,在珲春设置一个日本金融部,为日商在资金上做后盾,到1926年,日商(包括准日系)已扩展至126户。另外,日商在纳税上还享有特殊权利,整个珲春市面几乎被日商日货垄断。
       当时的珲春农村商业,个别地方比较发达。距县城一百多公里的东兴镇从1925年始设镇,招来商户。到1930年各类商铺发展到近百家,其他如马滴达、柳树河子、敬信沙坨子等均超过20户商铺。
       (摘自《珲春朝鲜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