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丧葬

       满族的棺材其状与汉族棺材不一样,因而称“旗材”。满族人的丧葬,在入关前仍然沿袭女真风俗,实行火葬。入关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普便实行火葬。由于满汉文化的互相融合,满族渐仿汉族由火葬改为土葬,但其丧葬仪式中仍然留有许多本民族的习俗。
       满族人家有丧事,在院内竖起近两丈高的木杆,杆上系挂布幡,幡长九尺,用红布和黑布做成。幡的头和尾是黑面,中间是四条红布。幡又称“魂幡”,以示亡者灵魂之所依,日出挂起,日落摘下。竖红幡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丧事的醒目标志,族人从远处见到后便可赶来帮助料理。另一个作用是出殡时作为前导,代替铭旌。满族有用红幡布给小孩做肚兜或衣服的,以示避邪,不做恶梦,免除疾病的习俗。因此,事后亲友都争抢幡上的布。
       满族不准许在西炕和北炕死人。死者临终时,必须洗手、净面、穿好寿装,寿装为单数。死者入棺前只能从窗户抬出,因为门是活人出入的地方。入殡时,可将日常用品及死者生前爱物放置棺内,入殓后,棺材即“旗材”停于院中棂棚。
       满族原在单日举行殡葬,后受汉族影响,也择日举行。出殡时,将魂鸡放在天板的五指寿头下边。灵柩一经抬起就不准再落地。到达墓地时,灵柩需绕墓坑转三圈。下葬后,死者子女先捧三把土放入墓坑,然后,别人才能动土。三天圆坟,七天出魂。第七天晚上,家人全到别人家住,而请外人来看家。
       死后百天,家人不除孝服、不剃头。老人亡后,子孙服孝。一般男子腰系白带子,女人头戴白包头圈(孝包头),在脑后打结,垂下两根白飘带。若一位老人去世,腰带与孝包头飘带一短一长,若二老双亡则带子一般长短。孙子辈在带子头加块红布,称为戴“花孝”。大孝为百日,所以百日内不除孝服,男子百日内不刮胡须,不剃头,以示痛失亲人之哀痛。到百日时,家人及亲属备祭品,前往坟前祭奠,称为“供百日”或“百日饭”或“烧百天”。
       满族墓祭,一年三次。清明节上坟,不烧纸。农历七月十五祭墓,需供饭食、果品,割除坟头杂草,添土以保坟。除夕晚上烧包袱,借以缅怀死者。
       满族也同其他民族一样,把丧葬看作是极其重大和庄严的事情,不同的地区,丧葬的形式与内容也不尽相同。
       (摘自《珲春满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