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黑顶子始末(一)

       黑顶子,位于珲春市图们江下游北岸,处于敬信平原中部地带,是敬信乡金塘村北的一个自然村庄。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屯。西北隔大盘岭距珲春城约50公里,东北距俄罗斯克拉斯基诺,即岩杵河约48公里。黑顶子名来自于黑顶子山名,黑顶子村距图们江7公里,其右岸为朝鲜庆兴郡辖境,由黑顶子山至图们江入海口,中俄边界长约63公里,中朝边界长约80公里。以黑顶子村为中心,其东南有四道泡子、六道泡子、九沙坪、圈河、防川等村落;其西南座落二道泡子、玉泉洞、鲁田、回龙峰、玻璃洞、朝阳、西家山、大肚川、白石等自然村落。黑顶子村周围整个地势,大体呈北高南低,西北东南长,东北西南窄,由西向东排列有大小不等的九个自然水泡子。此地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同时,也是一处水陆要冲,边塞重地。据考古调查材料证明,这里分布着古代、辽金时期至清代的各类遗址、墓葬、城墙等不同时代文化遗存。以此佐证,很早以前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并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黑顶子地方原不与沙俄国界相邻。根据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中俄两国东临边界以外兴安岭(即斯塔诺夫山脉)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江为界”的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是中国的内河。“行政上,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是黑龙江将军和宁古塔将军(1757年起改称吉林将军)的辖区。”由此可知,《尼布楚条约》订立后一段时间内,黑顶子地方就根本上谈不到国界问题。当时,它是中国东北沿海腹地,与中俄国界相距数十公里。
       《尼布楚条约》订立后,时隔160多年,即于1858年,沙俄通过不平等的《瑗珲条约》割去我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原属我国领土的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吉林省全部海岸线及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口划为中俄“共管”,使中国失去了对自己领土的神圣自主权。黑顶子地方,从原来的中国东北沿海腹地,变成了中俄“共管”地区。
       1860年11月14日,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其中规定: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归俄方,珲春东部边界为“沿珲春河和海之间的诸山到图们江口……以东归俄国,以西属中国,边界线的终点在图们江入海处以上二十华里的紧靠图们江的地方”。于是,《瑗珲条约》规定的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由中俄共管的地区遂变为俄国所有,使黑顶子地方沦落为中俄边界地方。
       几个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使中国蒙受了极大的领土损失,而沙俄政府仍不满足。根据中俄《北京条约》第三条规定,1861年6月18日开始,中俄双方派代表在兴凯湖进行勘界会议。开会第二天,即6月19日,俄方派人到中方营地“要求将松阿察以西很远的穆棱河流域作为‘公共之地’”。同月22日,俄方又要求“于珲春东岸设卡盖房,将珲春作为公共之地”。俄方的这些无理要求虽然受到了中方的反对和拒绝,但沙俄政府并不甘心失败,他们会上行不通,会后继续在领土问题上做文章,直至达到罪恶目的。以图们江一处为例,1861年《勘分东界约记》的附件《乌苏里江至海交界记文》具体规定在“距图们江口二十华里的地方”设置土字界碑。但沙俄利用立碑的机会,背信弃义地将土字界碑强行设置在距图们江口二十二俄里(约合四十六华里)的朝鲜城镇边梁子村对面,从而侵占了更多中国领土。而且他们又见缝插针,利用兴凯湖勘界会议互换地图上,所画红线内没有把黑顶子地方标明的漏洞,进行了侵略活动,引发了围绕黑顶子地方问题出现的中俄国际争议。
        (摘自《珲春满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