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城市发展 感受时代变迁

本报记者 穆蓉
       延边州成立70年来,特别是开发开放30年来,珲春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珲春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书写了珲春人用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华章。
       日前,记者采访了几位珲春市民,他们成长际遇各异、从事行业不同,但谈到延边、谈到珲春的发展与变迁,他们都有着一样的热爱、一样向往美好生活的初心、一样讲不完的故事与感受。
70后“的哥”那文龙——
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今年50岁的那文龙,当了16年“的哥”,用双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出租车从老铃木到如今的新款伊兰特,从“招手停”到网络预约,从现金支付到扫码付款,那文龙在出租车里见证了珲春的发展。
       说起出租车行业的发展变化,那文龙感受最深的是珲春市的交通出行环境越来越好了。“2006年,我刚开始开出租车的时候,市区主次干道的水泥路面大多凹凸不平、坑坑洼洼,车上的减震器用不到一年就得换。乡下全是土路,跑一趟乡下,回家擦车四五遍,车身还是脏兮兮的。你看现在,全市各乡镇村屯都是柏油路,路面宽阔平坦,开车都成了一种享受。”那文龙感慨地说。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那文龙的通讯设备从小灵通、翻盖手机,换成了如今的智能手机。“以前,我们出租车司机是满大街的寻找乘客。如今,有了智能手机,我们建起了‘叫车微信群’,乘客通过微信群就能预约叫车,附近的出租车司机接单后,会提前到约定地点等候乘客。而且,现在乘客大多通过支付宝、微信等在线支付车费,既方便快捷、又提高了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效率。”那文龙说。
       近年来,珲春市相继完成了东关路、森林山路北段、河南街、沿河街等道路改造工程,巷道建设和硬覆盖工作成效显著,森林山大桥、珲春大桥等相继建成通车,城市交通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珲春市不断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步伐,积极构建“外通内联、通乡畅乡、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安全便捷”的农村公路交通运输网络。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571.75公里。全市9个乡镇、1个街道、121个行政村,均已实现“镇镇通、村村通水泥路”目标,自然村屯通硬化路率达100%。
       一路走来,珲春市出租车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混乱到规范的发展过程,已成为广大群众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如今,珲春市出租车已达870辆。
       每天行驶在这座熟悉的城市里,迎接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乘客,那文龙的每一段行程都包含着一个故事。时代在变迁,乘客总有聊不完的悲喜和见闻,那文龙听着别人的故事,也紧握着方向盘上的幸福。
70后医生侯成刚——
亲历珲春医疗事业变迁
       今年,是珲春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侯成刚在市人民医院工作的第30年。30年间,他见证了珲春开发开放的艰辛与辉煌,亲历了珲春医疗事业的发展与变迁。
       刚到市医院工作时,侯成刚才二十出头,说起当初的工作环境,他感慨万千。“当时,市医院门诊楼没有电梯,遇到腿脚不便的患者,我们医生和护士就用担架把患者抬上楼。而且,由于门诊楼停车不便、床位不够、住院条件差、基础设施老旧,给患者就医带来了极大不便。”侯成刚说,2019年5月,珲春市投资3873.49万元,对市医院门诊楼进行了改造,新建的门诊综合楼、体检中心相继投入运营,实现了门诊、检查、住院一站式服务,就医环境和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市人民医院达到了三级综合医院的规模和标准。
       “以前,为患者诊病需要手写病历和药方,每次患者来复诊,都需要翻找上次就诊记录,十分影响看诊效率。”侯成刚说,如今,医院更新升级了一体化医疗信息系统,从患者挂号到看诊,从各种检查到用药,从院内治疗到院外管理等环节,实现了业务流程电子化,有效提高了诊疗效率和准确性,切实提升了患者的就诊体验。同时,市医院积极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进一步增强临床医疗水平,更好地服务患者,让珲春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
       30年沧桑巨变,侯成刚见证了珲春市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尤其是近年来,珲春市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不断完善医疗设施,持续优化医疗执业环境,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全市人民铺就了一条稳健可靠的健康之路。
80后教师刘霞——
与珲春教育事业一同成长
       今年42岁的刘霞是珲春市四中的一名英语教师。作为土生土长的珲春人,刘霞不仅是珲春教育的受益者,更是珲春教育事业发展的见证者。
       “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一群泥孩子。”刘霞说,这就是她上学时教育环境的真实写照。那时候,黑板是一块刷了墨的木板,阳光强的时候,黑板会反光,学生们只能搬着凳子往前坐;粉笔“叽叽喳喳”地落在黑板上,粉笔灰便四下飞散;每到饭点,学生们便拿出自带的小饭盒,在教室里吃着已经冷却的午餐……
       从木制黑板到黑板一体机,从低矮的平房到崭新舒适的教室,从砂石路面到塑胶跑道,从自带饭盒到干净明亮的校园食堂,珲春开发开放30年来,刘霞见证了珲春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
       刘霞说,随着硬件条件的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思维也在慢慢发生转变,软件环境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学校不仅注重学业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刘霞说,现在各学校除了铺设了塑胶跑道,建设了足球、篮球、排球场,独立食堂,还设置了开放式的阅览室、音乐角、读书角、下棋角等功能区域,推出了剪纸课、戏剧课、舞蹈课等50多门选修课程,让学生们在专注学业的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近年来,珲春市深入实施“高品质教育、高品位学校”发展战略,大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二高中、五中、六中、七中、六小、八小、英才学校、英安镇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哈达门学校、二幼、六幼、九幼、四中分校等学校(幼儿园)教学楼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同时,各中小学校聚焦“全面育人”办学标准,持续推进教学软环境建设,深入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积极构建以生为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和多元评价的阳光课堂,实现从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和素养教育的跨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么多年,看着一批一批学生走出校园、走向成功,是我最欣慰的事情。”谈及未来,刘霞表示,作为一名教师,将继续把工作做好,努力为家乡培养更多的人才。
       30载光阴奋斗,珲春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回望来时路,无数像那文龙、侯成刚、刘霞这样的创业者、劳动者们,用勤劳、智慧和汗水,为珲春发展贡献了力量。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70年是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一个崭新的起点!而今,珲春各族干部群众与时俱进、踔厉奋发,为珲春高质量发展勠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