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珲春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综述

本报记者 穆蓉
       近年来,珲春市抢抓“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机遇,统筹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坚持“建机制、搭平台、抓项目、出政策”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招商服务、开放合作、绿色发展等机制,持续深化会地合作,推动资源、资本、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不断向企业和项目集聚,助推产业提质增效,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珲春市紧紧围绕打造海洋经济和对外开放新高地目标,聚焦大抓产业、大抓项目,有色金属、海产品、光电子、清洁能源化工、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迫切需要各类人才。珲春市科协借势发力,以活动为载体,聚焦产业集群,积极对接全国、省级学会和服务团资源,引进人才智力,对接珲春产业发展、企业需求,深化科技产学研合作。结合吉林省科协“院士专家基层行”活动,积极对接全国相关领域科技专家,开展“院士专家珲春行”活动,还根据珲春实际,邀请长春光华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北华大学、省委党史研究室的省级相关专家为本地企业、群众等进行培训。
       同时,通过“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珲春)建设工作线上研讨对接会、“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珲春)促进海洋经济合作工作推进会等活动,与中国光学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电子学会等实现有效对接,建立科技融合平台,搭建科创“连心桥”。截至目前,珲春市“科创中国”已跟进成果数量34个,成果签约16个;建立专家工作站3个,院士工作站1个,技术联合体3个,科技服务团6个;建立国家级、省级学会服务站3个;对接国家级学会9个、省级学会14个。
       珲春市各部门积极探索惠企服务新路子,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打通堵点、连接断点,把技术、人才、数据等科技创新要素引向企业,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深入规上重点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专题调研,先后召开全市重点企业和水产与冷链领域企业座谈会、电子信息与制造领域企业座谈会等,摸清找准重点企业、骨干企业的技术项目需求,建立完善“资源库”和“需求库”,上报省科协和全国各学会,通过需求牵引,让“科学家找到企业家、让企业家找到科学家”。组织专家和企业家开展“双向”考察、调研、洽谈,进行项目对接。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成本地企业与延边大学、长春光华学院等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训中心”,为企业持续性提供技术型人才支撑。
       为广泛建立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关系,珲春市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重,创新招商服务机制、开放合作机制,积极开展精准招商、以商招商,进一步吸引集聚科创资源,为珲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为提升招商工作的精准性,珲春市编制产业招商地图,实施“挂图作战”,突出对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的招商引资,推进园区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成功吸纳104户优质企业入驻产业园区,精准对接山东重工、中石油、中石化、一汽等行业龙头企业,深化与鲁商联盟会、吉林省异地商会联合会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展会、企业家、社会组织的招商作用,组建招商小分队先后赴杭州、慈溪、大连、青岛、烟台、莱州、潍坊、舟山等地开展产业招商,考察对接企业20余家,进一步考察推进在谈项目,吸引更多投资者走进珲春考察洽谈,在珲春投资兴业。
       珲春市将进一步推广运用“科创中国”融通平台及“科技服务团”线下技术服务,帮助重点企业用好“科创中国”平台资源,发布企业需求,对接专家服务,实现技术交易、成果转化、项目合作等。集中优势力量,结合珲春优势特色,适时举办有亮点、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创中国高端论坛。加快推进红菊科技企业孵化园、海洋经济科技孵化园、国际中小企业创业园、金马创业创新基地、中俄“双创”产业园等建设,争创省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珲春科技创新竞争力,推动珲春“双创”行稳致远。同时,将致力建立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异地商会、协会和民间组织的招商联络机制,优化招商引资服务机制、开放合作机制等,积极参加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中国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招商活动,争取各项优质资源与本地相关产业融合对接,助推“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