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专家提醒:

天气忽冷忽热 警惕“健康杀手”

浙江老年报记者 林乐雨
       春季生机盎然,但这段时间气候多变,早晚温差大。忽冷忽热的环境下,冠心病发病风险不可小觑。它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源性疾病,是危险的“健康杀手”,本期心内科专家傅国胜来为大家深入剖析冠心病。
       这种老年病 年轻时就已悄然启动
       相关数据显示,60岁后,冠心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冠心病为何总和老年人“过不去”?这得从病因说起。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它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壁上常年累积起慢性炎症),从而堵塞血管,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类疾病。
       冠心病是一个缓慢发病的过程,需要时间不断“发酵”才会引起血管的严重堵塞,导致临床症状。患者年龄不断增大,血管老化,血流速率受到限制,也是导致血流被迫中断的原因之一。此外,它还是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诸多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老年人正是这类危险因素的高发人群。
       虽然冠心病仍然普遍被认为是一种老年病,但它的病程往往在患者年轻时就已悄然启动。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健康的生活方式被忽略,冠心病正呈现年轻化趋势,甚至有人二三十岁就患上冠心病。傅国胜提醒,通常情况下,年过60岁的老年人都要警惕冠心病,若患有多种老慢病或家族内有冠心病史,则45岁左右就要高度关注患病风险。
       心肌梗死更危险 早期症状善伪装
       傅国胜表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并不是冠心病的两个发展过程,而是两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心肌梗死前并不一定会有心绞痛的症状,50%-60%的心肌梗死患者在病发前并未出现心绞痛等症状。
       心绞痛是心脏长期的慢性缺血,心肌梗死是心脏急性缺血。相对来说,心肌梗死更危险,它可能导致患者急性死亡。心肌梗死患者痊愈后,也可能引发心脏功能衰退,对疾病的长期愈合带来不良影响。
       冠心病是个伪装高手,它早期的一些症状常常会被患者认为是上了年纪,身体机能衰退的正常现象,从而忽略潜在风险。
       傅国胜表示,当人在运动、紧张焦虑或情绪明显变化时,出现胸闷,胸部紧缩、胸口压迫的感觉,这种疼痛往往会向左侧颈部、下颌和左手臂放射,这就是心绞痛的危险信号。如果疼痛时间持续超过30分钟,则很可能是心肌梗死。
       除了胸痛,冠心病还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非典型性症状。如长期左肩疼痛,经一般治疗反复不愈;嗓子疼,表现为咽喉部烧灼痛,感觉喉部发紫;反复出现脉搏不齐,过速或过缓;牙疼,往往是多颗牙齿或整个牙床都感到疼痛,并且检查不出明显病因,多见于女性;胃痛,包括持续加重的胃痛、饱胀、恶心、呕吐,这类症状在活动时会反复出现。
       当外出活动时,出现胸部疼痛该怎么办?傅国胜表示,如果胸部疼痛、不适的症状很轻微、很短暂,建议大家稍作休息,进行一些轻度的局部运动和放松。如果是很明确的心绞痛症状,则要及时坐下,含服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或口腔内使用硝酸甘油喷雾剂或宽胸气雾剂等,必要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控制危险因素 恢复血液供应
       老年人该如何防治冠心病?首先要控制好危险因素,关键在戒烟、限酒,控制“三高”,这能大幅降低病发率。
       对于已经患上冠心病的患者,控制危险因素同样重要。这样做虽然无法逆转冠心病,但是坚持治疗和改变危险因素,可以不让冠心病变得更加严重, 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发生心肌梗死、植入支架的患者来说,强化后续治疗非常重要。
       傅国胜表示,治疗冠心病的关键在于恢复心脏血液供应,即血运重建手术,包括经导管介入和外科搭桥手术。它能缓解心绞痛,改善临床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肌梗死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心血管介入手术有了更多、更强大的“武器”。支架手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今,除了金属支架外,患者可选择可吸收支架,植入支架在2-3年内可完全降解消失,能够实现血管弹性功能的恢复,完成从“血管再通”到“血管再造”。
       作为冠心病领域权威专家,患者存在的一些误区常常让傅国胜感到无奈,最普遍的就是不遵医嘱、乱服药、随意停药。他表示,冠心病其实并不可怕,它可预防、可治疗,关键在于患者要与医生打好配合,接受专业医生标准化治疗,坚持服用药物,定期随访,改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