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肺病毒”到底啥来头

五岁以下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
齐鲁晚报记者 秦聪聪
       近段时间,“国内出现偏肺病毒感染”相关话题屡屡登上热搜,引起广大家长关注。它是如何传播的?又该怎么预防?日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妇幼保健院(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负责人吴巧灵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5岁以下儿童易感染 多数能完全康复
       “目前临床中,因咳喘住院的婴儿中,人类偏肺病毒感染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不过,这并不是一种新的病毒。”吴巧灵介绍,这种病毒于2001年在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分泌物中首次发现并命名,近年来感染病例的增多,和现在检测技术普及有一定关系。
       据介绍,人类偏肺病毒是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全球广泛分布,其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好发于晚冬和春季,常与呼吸道合胞病毒同步或稍后。
       数据显示,5岁以下儿童是人类偏肺病毒的主要发病人群,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不全者亦有感染。
       “人类偏肺病毒的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吴巧灵说,《人偏肺病毒感染诊疗方案(2023年版)》指出,人类偏肺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比如接触了患者咳嗽和打喷嚏排出的分泌物。或者与患者肢体触碰,比如握手,以及触碰带有病毒的物体表面后接触黏膜,比如眼、鼻等,也可能感染。
       对于是否感染这种病毒,临床主要依靠病毒核酸检测,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
       大多数感染人类偏肺病毒的患儿都能完全康复,不留后遗症。需要注意的是,数据统计显示,婴儿期感染的患儿,日后出现哮喘的概率,约是健康婴儿的4倍。
       不推荐抗生素为常规用药
       吴巧灵介绍,人类偏肺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主要感染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感染后,大多数患者出现症状的时间为3-5天。多数感染为轻症,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鼻塞、流涕、发热、咳嗽、声音嘶哑等,一周左右症状逐渐缓解。重者可致喘息、呼吸困难等,甚至可致死亡。
       “幼儿、老年人等人群,感染后症状可能重一些。”吴巧灵说,这种病毒感染危重症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在6个月以下、早产、被动吸烟、缺乏母乳喂养、慢性肺病、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感染者等。他们的临床表现更重,出现呼吸系统后遗症的比例也较高,常见为持续喘息或哮喘、活动耐力下降等,且这种肺功能的受损可持续10年以上。
       由于目前没有明确有效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不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人类偏肺病毒感染的治疗,对于高热者,可以进行物理降温、应用解热药物;咳嗽咳痰明显者,可给予止咳祛痰药物。同时,保证充分能量和营养摄入,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体内环境稳定。
       吴巧灵提醒,抗生素不作为人类偏肺病毒感染的常规用药推荐,要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不过,当考虑继发细菌感染,或重症病例存在细菌感染高危因素时,可应用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
       对于感染的重型、危重型患者,比如超高热或持续高热超过3天,出现气促、静息状态下氧饱和度≤93%,出现鼻翼扇动喘鸣或喘息,出现意识障碍或惊厥,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出现休克、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等,则需要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正视病毒感染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
       病毒的传播,威胁着孩子们的健康。对此,吴巧灵指出,90%以上的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它并不可怕,可防可治。
       “孩子发生病毒感染后,家长不要恐慌,首先要对症治疗,如果有特殊情况,请及时到门诊就诊,以免延误宝贝病情。”吴巧灵说,多数病毒感染都没有特效药物,也存在自限性,但是,如果孩子出现超高热,或持续高热超过3天,出现气促、精神萎靡、心率增快、拒食或喂养困难等表现,还是要及时就医。
       关于病毒感染的预防,吴巧灵提醒,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手卫生,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持续20秒,特别是在接触潜在受污染的物体或与他人接触之后,如咳嗽、打喷嚏或触摸公共场所物品之后。如无法洗手,可使用含酒精的手部消毒液。
       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尤其是在病毒感染高发季节;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充足的水分摄入;保持环境清洁和卫生,定期清洁和消毒常用物品和表面,如门把手、家具、玩具等。
       同时,尽量避免与已经感染病毒的人密切接触,特别是在感染期间。如果家庭成员或亲近的人被病毒感染,应尽量避免与他们共用餐具、杯子、毛巾等物品,并尽可能减少亲密接触。
       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应尽量避免将他们带到感染风险较高的场所,如医院、幼儿园或人群密集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