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绽笑颜——珲春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本报记者 张鑫
       近年来,珲春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加强环境保护 筑牢生态屏障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近年来,珲春市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行动,铁腕治理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落实落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7年和2021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进驻吉林省开展第一轮、第二轮生态环保督察,积极向珲春市反馈生态环境问题、交办信访案件,珲春市成立工作联络协调组,全力解决各类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整改成效显著。
       珲春市通过深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规范入河排放口管理、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排查土壤隐患、复查复核绿盾点位等,高标准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黑土地保卫战、青山保卫战,加快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为加强环境监测,珲春市先后建成矿泉社区、林区法院等2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珲春河三家子断面、老龙口水库、图们江圈河断面等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手工监测向自动监测转变,使环境质量监测更加精准,数据实时上传,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珲春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75天,占比96.68%,无重度污染天气,优良天数比例在全省县级城市中排名第一。辖区5个国控、州控断面,均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标准,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100%;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老龙口水库水质达标率为100%。各功能区噪声均符合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推动制度落地 健全治理体系
       近年来,珲春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善生态保护和修复机制,加快构建生态治理体系,以有力的制度保障推动绿色发展。
       如玉带般流经于市区的库克纳河,两岸风景如画、绿树成荫、花香迷人,是市民理想的休闲场所。家住五环豪庭的李女士说,实行河(湖)长制工作以来,库克纳河河水更清了、河边更美了,是大家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治理库克纳河是珲春市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工作的一个缩影。针对全市河湖实际情况,珲春市按照分河、分级、分段、分左右岸的方式,积极构建市、乡、村“三级”河(湖)长体系。同时,坚持高位推动,织密织牢河(湖)长制责任网,积极推动“四长”协作机制,开启全民治水工作模式,推动企业河长与行政河长联动配合,构建起“社会参与、公众配合”的治水新格局。
       日前,马川子乡林长制巡护员郎春亮、姜元植前往巡护区域开展巡林工作。郎春亮说:“我们平均每个月要巡护20多天,在防火期等特殊时期还要增加巡护时长。而且,我们每天坚持写巡山日志,并于月末集中交给上级部门。”
       经过日复一日的巡林,郎春亮对地形、地貌、森林资源等熟记于心,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活地图”。工作之余,郎春亮经常和村民们拉家常,宣传防火知识和森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近年来,珲春市聚焦森林草原资源保护重难点工作,全面建立市、乡、村三级林长制组织体系,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
       在林长制的推动下,珲春市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层层压实责任,协调各方力量,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2022年以来,珲春市集体林区造林绿化8.6万株,抚育管护3.1万株;珲春林业有限公司完成春季造林面积约5973公顷,完成幼林抚育任务约11946公顷。
      同时,珲春市全面推行田长制工作,印发实施方案、出台工作制度、严格落实巡查责任制、健全“总田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确保田长制有名、有实、有效,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年来,珲春市持续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切实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几天,我拍到了虎头海雕和白尾海雕,珲春真是名副其实的生态福地。”今年2月,广州摄影爱好者苏企龙来到珲春敬信湿地拍摄猛禽,拍到了不少珍贵照片,他打算每年都来珲春拍摄候鸟。
       每年2月下旬,虎头海雕、白尾海雕、秃鹫、中华秋沙鸭、白鹤、丹顶鹤、白天鹅、大雁、鸬鹚等候鸟都会来到敬信湿地驻足栖息,珲春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虎头海雕等猛禽的争相亮相,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鸟、赏鸟、拍鸟。
       晨曦尚微,水鸟悄然而至。今年3月,在珲春河岸边等候多时的摄影爱好者谷宝臣拍下了中华秋沙鸭的珍贵影像。
       中华秋沙鸭距今已生存1000多万年,被誉为“水中活化石、鸟中大熊猫”,是生物多样性旗舰物种和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种群数量极为稀少。
       近年来,随着吉林省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禁猎、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实施,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建立,珲春市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实行普遍性保护,珲春林区的物种种类越来越丰富,物种种群数量得到恢复性增长。
       栖息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野生动植物种群有效恢复,珲春林区再现百鸟争鸣、百兽竞逐的生动画面。据统计,珲春市森林覆盖率达86%,野生动植物资源达127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