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后记

□于天涵
       每年夏季对于遥感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集中外出科考的时段,我们背着仪器爬雪山、穿戈壁,虽然辛苦,却因丈量大地、探测未知而甘之如饴。今年,是我第一次来到西藏进行科考,同时也是带队老师——空天院荆老师团队来到拉萨的第9个年头。
       与平原地区相比,拉萨这里的氧气含量只有前者的50%,在这里,头痛、耳鸣、失眠、恶心等高原反应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袭扰着我们,这里的高原反应是“狰狞”的,甚至普通的感冒都能演变成为一场生死边缘的挣扎。
       但科研的任务还是要继续进行下去,天尚未亮,我们就会乘坐两辆皮卡离开旅店。挥手告别时,看着这个县城在后视镜里一点点地远去,直至转过一个山脚,我们与“文明世界”的最后一条纽带就这样被荒漠和岩石所割裂,这便是我们科考的日常生活。
       野外工作总是充满着难以预料的挑战,而西藏带给我们的则是来自大自然的威严。最开始的几周我们沿着雅鲁藏布江蜿蜒前行,这片江水由高山融雪汇集而成,每年七八月份水量最大,给这片贫瘠的土地带来了难得的生机,但同时也给我们野外工作带来了困扰。时高时低的水位不时掩盖通往大山深处的道路,有时还会彻底冲毁道路、切断去路或是归途。最可怕的是隐藏在碎石滩中的泥沼,乍看与坚实的戈壁滩无异,但只有当车辆进入时才会发现它的恐怖之处:高速行驶的轮胎将沙砾掀开,扬起水与土的混合物,并无情地将地面上的车辆拖入其中。情况永远是危急的,你永远不知道看似平静的地面之下究竟是牢固的岩石,还是流动的暗河。
       车辆行驶道路上也潜藏着危险。有的道路一面是近乎垂直的峭壁,一面是近千米深的悬崖,汽车就这样行驶在没有护栏的道路上。在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人类只是荒芜之地的过客,自然才是这里真正的主宰。
       记得一次在山谷中采集样本,原计划驾车行至附近的山脚下,但连日的降雨使得河谷的水位上涨,只能改为先徒步五公里到山脚,再爬到目的地。于是我们在荆老师的带领下,轻装简行,行至距离目的地还有一公里处时,狂风和暴雪忽至,西藏的雪不是温柔软绵的雪花,而是生硬无情的冰粒,砸在脸上刺得生疼。就在这漫天飞雪、能见度几乎为零的高原上,大家相互扶持,在老师的带领下坚定前行,我们的内心只有一个想法:绝不无功而返,一定要完成今天的任务。
       能够顺利完成一次次的科考任务,离不开荆老师的坚持带给我们的力量。荆老师是团队里的“老大”,这位看起来瘦弱、朴实且不善言辞的中年人一旦工作起来便神采飞扬,是出了名的“工作狂人”。每次行动他都是出发最早、回来最晚的那一个,他的年龄最大,却比所有年轻人走得更远。作为老一辈的遥感地质科研人员,他对这片神奇的土地有着近乎疯狂的迷恋,为了读懂这经历了几亿甚至几十亿年的土地的故事,他满载各种测量仪器,利用这些“武器”解译从空中获取的信息,探测来自地下的变化,获得来自地球的回应……这种近乎于“鲁莽”的坚持也鼓励着我们一次次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挑战。
       在工作闲暇之余,我们也会跟老师聊起他们有关地质工作的回忆。常年扎根于此的经历,让他们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生活有了更多热爱,他们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包括山脚下好吃的面馆、高原上最美的湖泊以及发生过的各类奇闻异事,他们经常想起太阳坠向群山时空中泛起的金色光芒,也记得行进在318国道时汽车后视镜中忽而闪现、忽而消失的火山岩与地层交织成的五彩丘陵,又或是骤雨即将来临时紫红色的云彩、阴沉天色中的电闪雷鸣,他们还记得辛劳一天后拖着疲惫身躯返回营地时,西瓜和清水带来的甘甜,更不能忘记每一次获得新发现时人群中爆发出的雀跃与欢呼,每每聊到这里,老师都会微微一笑,捡起地上的一块石头,用力扔向远方的水面,静静注视着它泛起的层层涟漪。
       通过为期一个半月的科考经历,我感到在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了意义:解译过的每一幅遥感影像,双手触摸过的每一块岩石,双脚丈量过的每一寸土地,都发挥着它的价值。献身科学,用赤诚之心守护祖国山河;献身科学,以游子之心享受生活之乐。这是我们作为一群普通的科研工作者的信念,虽朴实无华,却真实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