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秋收忙 颗粒尽归仓——珲春市全力推进秋收工作走笔

本报记者 杨文奇
       金秋时节,黄澄澄的水稻随风翻起金波,金灿灿的玉米向人们展示着秋天的姿色,农机在田间穿梭,拖拉机满载而归……在珲春广袤的田野里,处处都呈现出收获忙碌的景象。
        自入秋以来,珲春市提早行动,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切实做好秋收生产各项工作,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分区、分类科学合理秋收,保障秋收生产顺利进行,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日前,记者走进马川子乡炮台村的稻田地,风吹稻田,泛起层层金色的稻浪,开镰收割,农民们正干得热火朝天。收割机在田间往来穿梭,一行行水稻连秆带穗被一并“吸入囊中”,去杆、脱穗一气呵成。
       “今年,我们农场种植的水稻长势良好,预估每公顷产量可达1.45万斤,水稻年产量约比去年增收10%以上。”珲春市谷丰种植专业农场负责人全光哲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承包了108公顷水田,在耕种过程中,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农业专家入户帮助指导科学选种、精细化管理、农产品深加工,实现科学种植,助力增产增收。
       今年以来,珲春市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同时,积极应对台风暴雨等不利天气影响,认真落实防灾减灾各项措施,指导农村群众抓住粮食作物籽粒成熟的关键期,喷施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粮食作物安全成熟。
       日前,在板石镇胡龙村的玉米地里,大型收割机所到之处,一垄垄玉米植株被卷入机器中,实现收割、摘穗、装运“一条龙”作业。不多时,几公顷的玉米便收割完毕。
       “这是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今年秋收比往年晚了10多天,多亏了这台‘大家伙’,一台能顶上百人!”板石镇湖龙村松哲专业农场负责人李松哲告诉记者,自走式收割机效率高、损耗低,每天至少能收割10多公顷玉米。
       记者在收割完成的玉米地里仔细观察,发现几乎没有遗落的玉米粒。“庄稼是农民的‘命根子’,春耕夏耘精心侍弄了好几个月,损失一颗粮食都心疼。”李松哲告诉记者,农场共有耕地300多公顷,哪怕是0.1的损失率,折算下来都是不小的损失。所以,每年秋收前,农场都会给农机“做保养”,对农机手进行全方位培训,确保收割的时候不出问题。在作业时,会根据玉米的干湿度,掌握收割速度,尽量减少损失。
       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如今,随着珲春市种粮大户和农机大户的不断增多,机械化收割已成为秋收的“主角”,使秋粮从收到卖实现“不落地”。
       为充分发挥农机具作用,提高秋收作业效率,珲春市积极指导农民做好农机具检修维护,确保农机具正常运转。今年,珲春市还通过秋粮机收减损大比武现场演示会,加强机收作业培训,提高机收质量,提升收获效率。同时,以机收环节为突破口,通过更新升级农机装备、推广绿色农机技术、加大机收减损的宣传力度、普及机收减损技术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收获质量,降低损耗率,稳步提升粮食产量,确保颗粒归仓。今年秋收,全市共有9000余台(套)机械投入收获作业。
       今年,珲春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0.9万亩,预计粮食产量19.3万吨。目前,大豆已完成收割,水稻已收割11.87万亩,预计11月20日前完成玉米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