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飞雪涨之时,应藏五脏之阳气

中医提醒:冬天需早睡晚起,避寒就温,避免不当锻炼
齐鲁晚报记者 秦聪聪
       俗话说,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古人将冬季作为潜志蓄力、养生保命的季节。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以下简称“山一大一附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陈超提醒,中医“天人合一”理论认为,冬季养生主“藏”。尤其冬至之后,从起居、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都要开启冬季模式,藏五脏之阳气。
       生活起居:早睡晚起,避寒就温
       陈超介绍,《黄帝内经》提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冬季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作息规律、生活有度,尤其是老人,最好能坚持早睡、晚起,以太阳出来后起床为宜。
       穿衣盖被,要遵循避寒就温原则。衣着过少、室温过低,容易感冒又耗阳气。衣着过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所以,一定要注意根据温度适当增减衣物。
       “保暖,但又不宜过暖。”陈超说,如果过贪厚热,积热于内,则容易迫汗外出、腠理开泄,反而容易感寒受凉。另外,汗多伤津液,伤阳气,也容易引发宿疾。
       运动锻炼:不可过度,不宜过早
       “从运动角度来说,冬季养生应该以静为主,以动为辅。”陈超说,冬季可以多开展一些力所能及且可持久坚持的体育活动,这不但能增强与人体免疫有关的肾气功能,提高抗病力,还因肾主纳气,能助肺呼吸,从而预防多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对老年人来说,注意不要过早起床锻炼。“清晨是一天中较冷的时候,而寒为阴邪,最伤人体阳气。关于这一点,现代医学也认为,冬季清晨锻炼,易诱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陈超说,除了时间不宜过早,冬季晨练不宜空腹,更不要脱衣服露出身体,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注意避免汗出过多,以微微有汗便可,绝不可于冬令之时,汗出而当风。
       需要注意的是,冬季运动尤其要注意“度”的问题,避免不当锻炼引发疾病。“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应禁止做剧烈运动,如打球、登山等。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老年人,应避免寒冷刺激,运动应在日照充足时,避开早晚时段,以免诱发疾病。”陈超说。
       饮食进补:去寒就温,减咸增苦
       陈超介绍,冬季是人体进补的最佳时机,此时脾胃的吸收消化功能较好,饮食可以适当加入高热、高营养、补益力强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等动物类食品。中医经典药食汤方——“当归生姜羊肉汤”,正是体质虚寒者的进补之剂,能够起到温肾助阳、补气养血之效,助人安然过冬。
       陈超提醒,在冬季应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缺乏。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不可盲目进补。
       “对于身体本身有疾患的人来说,进补要更谨慎,需遵守医嘱选取食物,如糖尿病患者可选择生晒参、西洋参等作为补品,避免甘草等含糖较高的药食;有血脂过高、动脉硬化等疾病的患者,可以适当食用生山楂、红曲米、三七,用来活血散瘀、消脂祛浊。应避免如阿胶、牛鞭、羊肾等高蛋白、高脂肪的药食,若食之,可加重病情、越补越糟。对生冷、油炸类及寒性食物应少食,以免伤阳气或伤阴液;同时要减咸增苦,以养肾、护心。”陈超说,《四时调摄笺》指出,“冬之时,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可适当增加芥蓝、莴苣等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保证肾脏功能。
       精神调养:神藏于内,养精蓄锐
       陈超指出,中医学强调,“神藏于内”具有积极意义。冬季要保持精神宁静、安谧,尽量控制个人精神活动,最好能做到情绪含蓄而不外露,就好像把个人的隐私秘而不宣,又如得到渴望之珍品那样满足。“无扰乎阳”,养精蓄锐,有利于来春的阳气萌生。
       “不仅冬季要做到精神安静,神要藏于内,即使春、夏、秋三季也需要藏神。”陈超提醒。
       未病先防:养肾更要护心脑
       寒冬时节,很容易诱发或加重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可谓名副其实的“多事之冬”。
       要做到未病先防,首先要注意避免诱发原因,如避寒就温、防感冒,避免过劳,饮食规律,调畅情志、谨防激动等。
       同时,也要警惕身体的异常信号,如胸闷、胸痛、心慌气短,头晕、单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流利、口角流涎等,发现异常后及时就医、诊治。
       对于慢性病患者,要注意定期体检,平时积极地对症治疗,坚持服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随身带药,以备不时之需。
       “冬季万物凋零,人体的元气下降,气血凝固,应该避寒就温,外则通过各种养生法御寒保暖,以护身体之阳气。内则养精蓄锐,补肾藏精,强筋壮骨。”陈超说,冬季是储存能量的重要时节,顺应自然规律,方为延年益寿、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