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人也会得肌少症

可自测握力和步速初步判断
浙江老年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童小仙
       近日,有读者询问,网上有说法称,体型较胖的人也会得肌少症,这是真的吗?记者就这一问题请教浙大二院老年医学科主治医师郑甲,医生给出的答案是——会。
       肥胖性肌少症是老年性肌少症和肥胖共存的状态。它并不一定意味着患者总体重量超过健康范围,而是指体脂肪和肌肉组织比例失衡。这一现象有可能在总体重量正常或超重的个体中出现。
       肥胖性肌少症不仅影响身体功能导致行动不便,也会导致许多健康问题。研究表明,肥胖性肌少症会导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认知障碍等多种疾病风险增加。更为严重的是,它还会增加老年人失能和早亡的风险。与单纯的肥胖或肌肉减少相比,肥胖性肌少症患者健康风险更高。
       有什么表现症状?如何诊断?肥胖性肌少症的典型表现主要包括身体虚弱、乏力、容易疲劳。由于肌肉含量低,患者运动能力和身体强度可能会下降。同时,由于体内脂肪组织增多,患者可能会出现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如胰岛素抵抗、血糖不稳定等。
       除了借助专业仪器的诊断方法以外,也可以在家自测:男性握力如果小于28公斤,女性握力小于18公斤被视为肌少症;步行速度小于1米/秒(步行5分钟,还走不了300米),被认为是肌肉功能下降。
       知道了肥胖性肌少症的成因,我们能做些什么?郑甲表示,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调控环境和生活方式,来改变身体脂肪和肌肉的比例,达到预防效果,具体可从以下这些方面做起。
       均衡饮食。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和营养物质,限制加工食品、高脂肪和高糖食品的摄入。
       规律运动。结合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以增加肌肉质量并减少脂肪。
       定期体检。通过定期体检,监测体重、体脂和肌肉量变化。
       良好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久坐,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预防肥胖性肌少症的重要手段。
       对于已经患上肥胖性肌少症的人,除了饮食和运动的调整,可能还需要药物的干预,以改善其代谢状况。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制订一个包含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的综合管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