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春日宜读书

□管淑平
       欣欣向荣的春天,是不缺少乐趣的。
       即便是宅家,一人,一书,一个上午,也同样身心明媚。
       在我的屋头,除了专门看书的书屋之外,不论是客厅的沙发,还是床头、枕边,或者阳台的洗衣机上,都会零散地放有几本书籍。
       读书,当然要有兴趣,首先就是和它们多“碰面”。我的读书方法比较愚笨,只要闲下来,手边至少得够到书本,即便够不到,视线三五米内,有书籍的影子,心中有想要偷懒或者有挥霍时间的消遣念头也会顿时散去。那些书籍,就像是我们的长辈,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该读读书了。
       对于一本书来说,它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有人来读。放在房间各处的书籍,即便是随手翻翻,随便看看,也能让我们身心放松变得宁静。那些看似平常的日子,在每一个能够触摸书籍的片刻,都会变得厚重而有意义。
       这些书籍极大地丰盈了我的生活。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可能读得仅仅是只言片语,却并不影响它在我读后会形成系统。每天读一点,读时,又快速回顾一下先前的读内容,久而久之,一本书读完了,也牢固掌握了整体结构。至于书中的重中之重,又当专门抽时间读了。不过,时间嘛,挤挤总是会有的,因此,也就不急于一口气读完。
       面对着那些尚未读完或者未能都=读透彻的书籍,有时也不免会有一种愧疚感。单位有同事说我是“书虫”,也有同事问我,那么多的书,你都仔细读完过吗?面对这样的提问,不免恐慌,这其实是我天资愚钝,不善交流所致。我读书又是个慢性子,一本书,或者就简单的几页材料,总要耐心地花时间读完。遇到状态不佳,读了个大概,又被领导寻问,就更不免心里慌慌。
       于是,我读书也多偏向于精读。对于那些如何快速把握一本书的重要内容,我也做过诸多了解,比如找关键语句,比如直接跃过材料看总结句等,不过这样的读书方式,速度也确实快,可读后印象却匆匆,这就像你已经知道《红楼梦》的最终结局,可其中的诸多精彩的情节与细节,却被忽略了。倘若没读,就会心里痒痒。
       明媚的春天要读明媚的书籍。在春天,《论语》和《诗经》是我常读之书。春气升发,读《论语》给人希望,跟随着夫子的指引,洞察事理,领悟人生智慧;而读《诗经》,能够培养心中一种生趣。春天宜歌宜行,平凡的日子也可充满雅趣。诗意,不在远方,而在我们身边。
       读书给人以方向,心中不迷糊。成年后的读书,其实在于自觉与自律。你当然可以选择每天下班回来刷会儿短视频,或者追一部电视剧,毕竟,生活的围城里,人们也是很苦的。但是娱乐消遣后,不免心神迷惘,于是,心中又跳出一些不能落实的念头——明天不能再这样了,努力打拼,努力读书。可是翌日,却又如往常一样的做派……如此生活,焉有改变?
       宋朝的黄山谷(黄庭坚)有一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书会让一个人潜移默化地改变容颜、谈吐,最后会慢慢地改变气质与气场。一个不亲近于书籍的人,在别人的眼里,他可能是俗气的,语言是干瘪的,眼里也没有光泽和生气,谈吐间,显得苍白和无力,这是因为读书以外的负累渐渐束缚了他的身心。不过,我更愿意相信,黄山谷的话偏向于自我感觉,是用来提醒和激励自己的:你如果长时间不读书,你就会感到愧疚,觉得语言乏味,最后也羞于见人了。
       其实,出远门时,我也会习惯性地挑选一两本书籍带上。记得前年,我从北方赶至南充,在列车上停留两天多,抵达南充,双脚已是十分臃肿,这是长时间在列车上未曾活动所致。不过,带着一两本书籍出行,一来可以不用因陌生的面孔而感到不安,又能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享受着书籍的滋养。看书累了,靠着窗玻璃,小睡一会儿,醒来,离期待多时的城市就近了。
       一个人与他自己相处的日子是最多的,他要选择怎样的生活,活成哪种状态与模样,全是他自己所选。而选择的分歧,其实和他读过的书,和他特殊的经历,密不可分。每个人两手空空地来到世间,也会两手空空地和世间告别,所以,在通向人生这一趟长长的终点站的路途上,为何不多读读书,让自己的生活多点生趣,让自己的气质多点底蕴,让自己的生命也增加一点厚度与宽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