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红色政权的奠基者——记“建党百年延边百名优秀共产党员”韩石涛

黄东鹤 本报记者 张月
       韩石涛(1911——1969),又名师弢、凌虹、志杰、砾徽,满族,吉林省珲春县人,20世纪30年代就读于北京大学。1945年8月东北光复后,韩石涛被任命为珲春县长兼中共珲春县委书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珲春县人民政府的奠基者。
       幼时的韩石涛深受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目睹军阀割据、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惨状,他心如刀割,抱定了投身革命救民水火、“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我国东北,韩石涛的家乡珲春进一步遭到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此时还在北京大学学习的韩石涛悲愤交加,与许多激进青年一样,他苦苦寻找机会,等待着有一天加入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来。
       1935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八一宣言”等一系列抗日主张,韩石涛深受鼓舞,随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抗日爱国学生运动,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镇压,韩石涛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忠贞不渝,巧妙地与敌人进行周旋,发动狱友开展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后经组织营救出狱。
       1936年6月,韩石涛来到西安,加入了东北军学生队第四连。1937年,在国民革命军129师任营部政治教员。由于他文笔好,文章写得鞭辟入里,1939年4月,任晋太行出版社《黄河日报》编辑。这期间,他撰写了许多揭露帝国主义血腥侵略,鼓舞全民族拿起刀枪共御外侮的战斗檄文,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争士气。1942年8月,任太行边区教育科科长,11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11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中共吉林省工作委员会派他到延边珲春开展工作。当时珲春反动势力活动十分猖獗,革命斗争形势异常严峻,敌人不断叫嚣威胁要暗杀他。韩石涛不顾个人生命安危,与反动势力针锋相对,他动员各方面力量,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工作,积极争取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和社会进步力量支持。他根据吉林省工委和延边地委的决定,首先解散了珲春治安维持会及各地分会,撤销了珲春县临时政府。11月15日,韩石涛在珲春县原公署召开会议,宣布接管珲春县,正式组建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珲春县政府。为体现人民民主政权的特征,在韩石涛的支持下,同时成立了有各族各界代表为政务委员的珲春县政务委员会,共同协商和实施政府方针大计。
       同年12月,中共珲春县委重建,韩石涛担任珲春县委书记。当时,遭受日本侵略者长期殖民统治的珲春,经济文化空前落后,群众缺衣少粮,生活十分窘迫。为了安抚民心,稳定局面,韩石涛冒着随时有可能遭到敌人暗杀的危险,深入到工厂、店铺和寻常百姓家中了解情况,开展调查摸底工作。他调动本地有影响力的商人,组建了珲春县贸易服务有限公司,千方百计购进粮食、食盐和布匹,缓解了群众的燃眉之急。
       新生的红色政权建立之初,社会政局十分动荡,反革命力量蠢蠢欲动,他们挖空心思纠集反动武装,企图颠覆新生的革命政权。以国民党为主的反动势力趁虚而入,秘密进行“地下建军”活动,他们在城关、兴仁、纯义、勇智等区网罗了100多名匪徒,等待时机,意图发动武装暴动,夺取珲春县政府。与此同时,另有一伙国民党地下人员和日伪残军势力暗中招兵,秘密进行建军准备,企图武装占领珲春县,建立反动政权。
       面对危局,韩石涛临危不乱,他召集县委同志研究对敌策略,制定对敌斗争方案。1946年1月1日,他巧妙地利用一次对县委公安局及下属分局全体人员进行整训的机会,收缴了集训人员的枪支弹药,并宣布解除以伪警察为骨干组织起来的公安局武装,对原有的警备武装重新进行改编。同年1月上旬,成立了珲春县警备大队,韩石涛兼任警备大队政委。在韩石涛的领导下,县委及时发现了敌人地下建军企图和武装暴动的计划,以雷霆之力抢先一步逮捕了匪首关乃均等混入警备大队的反动分子,粉碎了敌人地下建军和进行武装暴动的阴谋。
       1946年3月17日,韩石涛去延边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汇报工作后,被留用在专署民运工作队,下乡搞反奸清算试点工作。同年6月,韩石涛被调往吉林民主学院任主任。1947年12月,调任吉林大学秘书处处长。此后,历任吉林省立第二中学(今吉林市实验中学)、省立吉林师范学校、吉林省行政干部学校校长、长春市第二高中教师。1956年9月,调任吉林省博物馆馆员。1963年,任吉林省博物馆保管部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打击迫害,1969年9月12日逝世,时年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