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荒沟的红色记忆

       东北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把珲春视为战略前沿,构筑坚固要塞,屯重兵据守,珲春因此成为东满地区影响范围最广、对敌作战最为惨烈的抗战区域。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珲春各族儿女前赴后继、英勇战斗,书写了一篇篇气壮山河、永世传颂的壮丽篇章。大荒沟曾涌现出担任共和国铁道部长、中顾委委员的珲春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刘建章,毛泽东主席保卫参谋、周恩来总理副官的蒋泽民,大荒沟土生土长的东满地区抗日联军著名将领侯国忠……
       大荒沟位于珲春市西北盘岭山脉南麓,岭北为汪清县辖境。大荒沟四面环山、群山绵延,森林密布。东阳春、周皮沟、槟榔沟、二甲子沟、清水洞等河水纵横,汇入密江河,注入图们江。
       大荒沟是珲春地区革命的摇篮。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大荒沟便是珲春共产党组织和抗日武装活动的中心。1917年春,早期共产主义者李东辉等人,以培养抗日骨干为宗旨,在大荒沟创办了抗日进步学校“北一中学”,至1920年,共培养出200多名抗日战士。1920年10月12日,日本军队发动“庚申年大讨伐”,从朝鲜渡图们江侵入珲春,突袭大荒沟“北一中学”,日本侵略者在学校教室天棚里搜出安重根、黄炳吉等“抗日七志士”断指盟约及七志士的七只断指等抗日文件和抗日遗物。在校的副校长金南极和教员梁炳七当场被日本人枪杀,不屈的教员金夏鼎在押解珲春途中被活埋,北一中学被日本侵略者摧毁。
       进入二十年代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发展,革命者金槿等人于1923年3月1日又在大荒沟创办了抗日进步学校“三一学校”,共产党人金圣道(中共珲春县委第二任书记、北一中学副校长金南极之子)、金奎风(中共珲春县委成立时的县委秘书、宣传部长,在大荒沟出生)相继到“三一学校”任教。学校除设立文化课程外,还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1928年,全校在校学生达100多名。“三一学校”成立了共青团组织,每年的“三八”“五一”和“十月革命”等节日,学校都举行纪念活动,教育学生接受革命理论,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信念。日本人对“三一学校”培养抗日学生恨之入骨,1929年9月,日本驻珲春领事馆唆使亲日武装组织“游巡队”闯进大荒沟,捣毁了“三一学校”。
       大荒沟“三一学校”自1923年3月创办到1929年9月,6年时间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成为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和革命队伍的骨干力量。
       中共党员、红军烈士姜锡弼,1923年曾在大荒沟“三一学校”担任政治教员,1924年到广州报考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在校生。并在贺龙领导的20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8月1日,姜锡弼参加了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人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在普宁保卫战中,姜锡弼英勇作战,不幸身负重伤,壮烈牺牲,时年27岁。
       从“三一学校”走出的著名共产党人金槿、安吉、李东光、金奎风、金元益等人在抗日战争期间,成为珲春党组织和抗日队伍的主要负责人。
       大荒沟是中共珲春县委诞生地,是珲春第一个红色中华苏维埃政权诞生地,中国共产党在大荒沟创建了珲春首块抗日根据地。
       1930年中共东满特委成立,同年10月派刘建章到珲春,在大荒沟清水洞召集中共珲春各区委负责人会议,并成立了中共珲春县委。中共珲春县委隶属中共东满特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军事部、妇女部、通讯部、秘书处等部门。从此,珲春人民的革命斗争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大荒沟各级党组织在县委的领导下,发动群众建立起农民协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
       1932年12月,在中共珲春县委的领导下,大荒沟建立起红色中华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政权的主要任务是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配合游击队进行抗日斗争。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搞好生产,保证抗日队伍后勤供应。苏维埃政府还在根据地内建立起兵工厂、服装厂和医院。根据地成立了抗日游击总队,有指战员130人,还成立了赤卫队和儿童团。
       根据地的范围东至三道沟,西至密江河,南至荒沟岭,北过磨盘山、大龙岭,面积1000余平方千米。
       1933年初,日军出动兵力对大荒沟抗日根据地进行“讨伐”。日军对大荒沟抗日根据地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根据地抗日军民在敌众我寡的险恶条件下,不畏强暴、不怕牺牲,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抗击日寇。一至五月份,同日寇交战二十多次,将侵入根据地的日寇赶了出去。
       1933年12月,日寇纠集重兵,对大荒沟抗日根据地进行“第二次讨伐”。日军推行“第二次治安肃正计划”,在根据地周围强行采取集村并屯的方式,严密封锁抗日根据地。日军“讨伐”时间持续到1934年春天,大荒沟抗日根据地军民虽然利用有利地形抗击日寇,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
       1934年4月,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独立师,珲春抗日游击队改编为该师的第四团。中共珲春县委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坚持抗日斗争,决定将抗日力量撤离大荒沟,将改编后的第四团转移到盘岭山南麓的汪清金仓地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大荒沟抗日主力部队撤出了,但大荒沟抗日斗争始终没有间断。出生在大荒沟的满族共产党员侯国忠,时任独立师四团团长,于1935年2月率领部队重返大荒沟,包围了驻防大荒沟的伪军一个连,通过内线工作,促使该连伪军哗变,整体参加了抗日队伍。抗日武装在大荒沟、春化、汪清、东宁、宁安一带建立起新的抗日游击区。
       大荒沟北部盘岭山脉的高山上,有一棵树龄2400年的古赤柏松。千百年来,历经风雨严寒,依然在高山之巅傲然挺立。它见证了百年来,大荒沟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追求民族解放斗争中不畏牺牲、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辉煌历程,大荒沟在珲春革命斗争历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珲春市在大荒沟建起了中共珲春党史展览馆;大荒沟抗日13烈士纪念碑;清水洞中共珲春县委成立、北沟荒沟区苏维埃政府成立纪念地。大荒沟还保留有东沟头道岭密营、大槟榔沟兵工厂、杨木桥子被服厂、伪军起义等遗址。
      (搜集整理:崔松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