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红色历史 赓续红色血脉

——记延边州优秀共产党员、珲春市英安镇大荒沟村党支部纪检委员刘国信
本报记者 宋子琰
       “大荒沟党史教育基地就是我的家,我有责任有义务守护好它。”刘国信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盛夏时节,走进位于茫茫林海中的珲春大荒沟党史教育基地,在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烈士纪念碑庄严肃穆,周边干净整洁……刘国信正详细地向几位游客讲解十三烈士的英勇的故事。
       “来一个人,我也给他讲;来两个人,我也给他讲。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珲春的红色历史,我想让更多的人记住这段历史。”据不完全统计,自建馆以来,大荒沟党史教育基地开展了3600余次活动,参观人数达36万多人次,每一次都是刘国信接待的。
       刘国信是土生土长的大荒沟人,从小就知道十三烈士的故事。小时候,公社的电影放映队来到村里给村民放映电影《英雄儿女》,年幼的刘国信对电影中的英雄充满了敬仰。19岁那年,他自愿参军入伍,希望实现心中的英雄梦。多年部队生活的熏陶使他对军人、对烈士有了更深的认知和敬意。1977年,他退伍回乡,来到十三烈士墓扫墓。外面的世界发生巨大变化,年轻的英雄们依然静静地躺在大山里,躺在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的土地上。“那一刻,我被感动了,更加理解英雄的含义,他们守护着这片土地,我愿意守护他们。”从那年起,刘国信每个清明节都来扫墓;再后来,他每天都来。时光流逝、岁月如梭。风霜染白了他的双鬓,皱纹爬上的他的脸颊,他对烈士赤诚的敬仰始终不变。
       2004年起,珲春市政府在大荒沟修复十几个抗战遗址,建起党史展览馆,刘国信也兼职当起了讲解员。他请教专家、查找资料,每年为上万名观众讲述包括十三烈士在内的抗日英雄为国奋战、壮烈牺牲的事迹,守护着那段无比珍贵的红色记忆。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都坚持用心讲解,力求让每一个人都有收获。
       从2004年党史展览馆建成到现在,相距数公里的十几个抗战遗址,刘国信每周清扫一次,每年用红油漆描一次碑文。道路坑洼,他用推车推土填上,大雨倾盆,他筑坝抗洪。夏季酷暑难耐,冬季大雪纷飞,他光摩托车就骑坏了3辆,风雨无阻,从未言悔。“我爱我从事的工作,希望我在大荒沟党史教育基地,把党的故事讲给每一位党员、每一个年轻人,让红色永驻中国人的心中。”刘国信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