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鸣深处壮秋声

□吴景刚
       浅秋的早晨已有了微微的一丝凉意,如带如丝的云雾飘浮缠绕在碧波潋滟的湖面和山巅上。游船画舫静静地停靠在湖边,依水的红粉阁楼别致清雅,山坡上一色琉璃青瓦、瓷白面墙的排排民居利落规整。纵目及远,花海依旧红光艳紫,近处湖光山色倒映青翠。呼吸着清爽的晨雾凉风,宛如置身仙境。
       50年前也是这样一个天高云淡的秋日,大山镇小山村接纳了张笑天先生深情壮美的一瞥。就这一瞥,改换命运的一页就此揭开。昔日野鸭白鹳飘飞、沼泽湿地泥洼遍布、雁阵横空急掠的野水寒塘,在文学视野中扮靓了今日的“雁鸣湖”。2004年7月大山镇易名,小山村依山临水的守望终于拨云见日,敞开尘封的襟怀,接待了无数追逐笑天先生脚步的游客,他们来到“雁鸣湖畔”驻足聆听这里的雁鸣秋声,仰头注视着文学湛蓝深邃的天空……谁说文学是无用的?还有谁敢说文学是无聊的清谈?
       我们有缘也在这样一个秋日,为了心中的文学之梦来到张笑天驻足的小山村聆听延边大学教授关于文学的讲述。孙德彪教授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学视角”的讲座中就“儒释道精义”来演说文学。他说,我们这些人的内心早就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就是文学,文学就是心田深处的种子,是植根性灵的缘,文学让我们有缘走到一起来了……孔子哲学的精微、老子道德的妙悟、佛理禅修的启迪,开启了我们对文学新的认知与思考。教授们对文学作品的点评是精准的、真挚的、诚恳的,当然也是犀利的,于文学上的拨冗解惑令我们眼前一片静水柔光……文友们在幼年春天播下的种子,理应在沉甸秋日拥抱丰盈的收获。当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揽镜自照,接受瑕疵,欣喜地容忍批评,期望提升改变呢?
       夜色笼罩的小山村宁谧安详,灯光轻柔。临水的河畔还在喧闹着,富足的山里人守护着大山,也一定在幸福的憧憬里安然入梦。行走在山村的街道上,仰望星空闪闪烁烁。文学就是脚步和心灵的行走,在行走中让眼睛在暗夜找寻美丽星空里的光明。
       大德敦化真是一块灵秀的土地。文学巨人像一座山,让人景仰;艺术巨擘是一池湖,感受深邃。张笑天播下的文学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唱响天籁之音的文学人层出不穷。雁鸣湖、查干湖和松花湖这三湖文学部落,成了吉林文学中一种奇特的地域现象而声名远播。文学大师是慈爱的,我们在雁鸣湖畔的秋声里是不是也感受到了笑天先生温暖的辉泽呢?
       虽然我早听说过张笑天和雁鸣湖故事,但没有阅读过先生的这部小说。在2016年春天,我在网上淘到了先生于1973年出版的《雁鸣湖畔》。虽说距离那个年代快五十个春秋了,和我的年龄相仿佛,但这部小说描述的人物依旧鲜活,栩栩如生,小山村虽说不能和今日同语,但依旧那么优美。好的文学就是在读者的心中播撒最美的种子,生生不息。有幸在雁鸣湖接受文学的滋养和浸润,对文学曾有的困惑和憧憬、动摇与坚守、退缩和执著曾弥漫在心头,此际就像雁鸣湖秋日的清晨,霞光晶亮,雾色隐去,澄净通透。
       我们这些珍藏了文学种子的同道们在雁鸣湖畔、在文学秋声里谛听教诲,我想这颗种子在经历了秋的沉寂和冬的蛰伏后,一定会蜕变并萌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