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珲春知县彭树棠

       彭树棠(1873-1941),字华清,湖北省麻城市铁门岗乡人,晚清举人,肄业于两湖书院,是清朝末期珲春最后一任知县,也是中华民国初期珲春的首任知县。
       彭树棠在珲春主政期间,正值清朝被推翻、中华民国刚建立,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彭树棠为稳定社会局势、发展经济、开发教育呕心沥血,深受珲春人民的拥戴。当他调任长春知事时,珲春人民感恩他的为官清廉、爱国爱民,为他立起了德政碑。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彭树棠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法政专科学校读书。在日本留学期间,彭树棠与其同乡——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华兴会创始人吴禄贞过从甚密,并参加革命党人在日本的活动。光绪三十年(1904)彭树棠回国,当时正值日俄战争在东北爆发,边务事件繁多,彭树棠被调到延吉,任边务公署参事兼延吉开埠局坐办。后升为边务通判,掌管涉外事务。
       光绪三十三年(1907)至宣统三年(1911),彭树棠先后在吉林巡抚(原珲春第七任副都统)陈昭常和吉林边务督办吴禄贞手下工作。彭树棠恪尽职守,对中国同俄、朝边界及日本人制造的中朝边界事端都“运筹帷幄,消患于无形”,为维护边境稳定、国土完整和国家尊严做出了突出贡献,深得陈昭常、吴禄贞赏识。
       宣统三年(1911)二月,经陈昭常、吴禄贞二人保举,彭树棠升任珲春厅署理抚民同知(知县)。彭树棠在珲春任上期间,正值辛亥革命,清朝被推翻。在这场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潮流中,彭树棠目睹了清代的腐朽没落,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黑暗现状。通过同革命党人吴禄贞等人的接触,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
       因此,彭树棠顺应历史潮流,出任中华民国首任珲春知县。在珲春组织起8个城乡自治会和县人民自治委员会,建立起新的政府职能部门;为维护社会稳定,彭树棠全力抓好社会治安,亲任县警察局长;在教育工作方面,4年任上新创办6所小学,使珲春人民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安居乐业。
       彭树棠重视利用珲春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发展经济。在对俄对朝贸易上,宣统二年(1910),珲春征收海关关税8,972,580两银,至民国二年(1913)珲春征收海关关税38,518,691两银。彭树棠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吉林巡抚陈昭常主持开发图们江航运项目。在航运项目论证阶段,彭树棠亲自率队沿珲春河、图们江进行实地踏查,为制定图们江航运规划报告提供了详细具体、切合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在吉林图长航运公司筹备期间,彭树棠鼓励和动员珲春的木材公司将采伐的木材用放木排的方式,将木材从珲春河顺流放下,进入图们江,再顺流从图们江进入日本海。
       为纪念辛亥革命胜利,彭树棠满怀革命激情,按照中原居民习俗,在珲春县衙署大门前,立下了正面刻有“旭日东升”文字和祥云朝阳、背面刻有辛亥革命的军旗及中华民国五色国旗的“石敢当”石刻碑。碑高65厘米、宽70厘米、厚21厘米。以此来宣示和纪念辛亥革命。这是中国唯一一块以“石敢当”形式来纪念辛亥革命胜利的纪念碑。
       彭树棠在珲春历任满清和民国的知县,为政清廉,妥善处置同邻国关系,发展经济,视民事如己事。考叙政绩,民国三年(1914)十月,擢任长春知事。珲春人民为纪念他在珲春主政时期的功德,在城西郊“三幢碑”勒石铭立彭树棠德政碑,其碑文为“绩迈龚黄”。“龚黄”二字是龚遂、黄霸二人名字缩写。此二人是汉代为官廉洁的清官,后被世人传颂定为中国循吏的典范。   (摘编自《珲春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