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珲春中俄贸易

       清同治元年(1862),清廷同俄国签订《中俄陆路通商章程》,其中第一款规定:“两国边界贸易,在百里内均不纳税。其稽查章程,任便两国各按本国边界限制办理。”当时,沙俄在沿海地区,尚末站稳脚跟,食用物品皆无。占据摩阔崴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沙俄官兵,便提出进入珲春城里购买日用物品的要求,珲春协领不敢擅自作主,请示后,吉林将军批复:“准其进入珲春城内购买日用零星物件;贩运米粮牲畜,成千累万,希图获利,则按陆路通商章程办理。”同年7月21日,俄国人进珲春购买物品,珲春商民亦将杂货运到俄境贩卖。俄国人喜欢食牛肉,肯出高价买黄牛,珲春商人便将黄牛赶到俄境出售,一时间卖牛风蔓延到吉林一带。光绪三年(1887)4月,额穆和索罗佐领报称:“近日由西赶来的牛络绎不绝,或三十五十数目不等,甚至有百十余头一群者,日胜一日,东行滔滔不断。盘其诘往,均称赶赴符拉迪沃斯托克卖给俄夷宰食等语。”光绪七年(1881)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查禁贩宰耕牛,才煞住了贩牛风。光绪二十三年(1877)12月,在中俄边境地区珲春境内,敬信乡大肚川、黑顶子开办集市,进行民间交易,每旬二七为集市。主要进行牛、马、谷物等交易。
       十九世纪80年代,珲春同俄国的边境贸易往来频繁,大批华人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经商,符拉迪沃斯托克200余家店铺中有80%是中国人开设的。李金镛在《奉札议复交涉禀》中所记载:“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自通舟以来,华民日盛,务农、务工,务商计七八千人。”中国政府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驻有商务委员。二十世纪初,珲春进出口的货物额每年保持在三百万吊,进口的商品中,大量的是俄国产品,也有部分英、美、意大利、日本以及中国上海的产品,连珲春人食用的食盐,也由符拉迪沃斯托克转口进来。大批货物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装船,驶进距珲春百余里的天然罕奇港卸货,用牛马车走俄国境内的大路,经长岭子山口运到珲春城内货栈卸车。然后,再将出口产品装车运至俄境内的罕奇港,由帆船转运至符拉迪沃斯托克。当时,俄国境内由长岭子南麓至罕奇港的大路和桥梁,均由珲春商务会出面,在城里各商号集资后雇工修筑。据《珲春衙门档案》记载,宣统元年,由符拉迪沃斯托克运至珲春码头的大宗货物有花其布、黑瞎布、套布、毡、碓头、毛巾、肥皂、火柴、碱、蜡烛、精米、糖、灯等物品,销往延吉、敦化等地。由珲春运往俄境岩杵河、符拉迪沃斯托克一带的货物有豆饼、豆油、菱大麦、小米、山鸡、家鸡、山鹿、山狗等。当时还在中俄边境地区设集市,进行民间贸易。1923年7月,开设杨泡、烟筒砬子两个市场,逢四九开市,主要进行牛马交易,同年10月开设马滴达市场,逢二七开市,以牛、马、谷物等进行交易。春化乡潘家窖市场也同时开办,逢一六开市,上市品种比烟筒砬子、马滴达市场多出数倍。
       1923年末,俄方关闭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并封锁中俄边境俄方一侧,中俄之间的边境贸易往来中断。   (摘自《珲春满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