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任保国在修剪玫瑰花枝。
本报记者 郭紫薇 摄
“可爱的小蜜蜂钻进重重叠叠的花瓣里,花香混着泥土味,比香水还好闻!”日前,在珲春市杨泡满族乡东阿拉村的玫瑰园里,游客李女士笑逐颜开,不停变换拍照姿势,定格下一个个美丽瞬间。
眼下,东阿拉村1.5公顷的特巴玫瑰迎来盛花期。举目四望,一个个30至40瓣的重瓣花球挂在枝头,一朵朵直径达11厘米的花朵散发出醉人的甜香,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花拍照。
在这粉红色的花海中,村民李大姐正戴着草帽除草。“我们每天的工资是150元,工作不累,还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真是太好了。”李大姐开心地说。
这种“生态除草+就业帮扶”的模式,既保障了玫瑰品质,又让村民共享产业红利,实现了“美丽经济”与“民生改善”双向赋能。
加工棚内,技术员将刚采摘的花瓣倒入蒸馏器,转化为清澈的玫瑰纯露。“玫瑰纯露是很好的护肤保湿产品,现摘现蒸,可以保留90%以上芳香物质。”技术员告诉记者,如今,玫瑰园新引进了芍药、蔷薇等品种,极大增加了观赏性,周末常有游客自驾来赏花拍照,还有咨询苗木采购事宜的游客。
据玫瑰园负责人任保国介绍,园内种植特巴玫瑰两万余株,采用“小茎密植+自然越冬”技术,可耐零下35℃的低温,非常适合北方地区种植、绿化。6月为盛花期,玫瑰修剪后9月份将迎来二次花期。
拿着黑龙江省黑河市客商刚签下的苗木订单,任保国高兴地说:“除了卖花卖苗,我们还配套提供知识科普和技术指导,不仅要让这抗寒的玫瑰扎根珲春,还要让它生长在北方城市的绿化带里,成为名副其实的‘振兴花’‘致富花’。未来,我们将持续扩大种植规模,通过文旅融合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动能。”
夕阳西下,村民们将当日采摘的鲜花装车,车厢里溢出阵阵甜香,成为这个边境村的特有味道,让人留恋而难忘。
初审:鞠艳红
复审:冯雪 李莹
终审: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