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人间,滋味可亲

□管淑平
       不论是茫茫平原的北方,还是多山多水的南方,只要有人聚居的地方,便有烟火的存在。这烟火气息当中,最具特色的当属于饮食了。
       一日三餐,舌尖滋味,单单是人们生活中的主食,就包含着别样的韵味。
       当一碗晶莹剔透、香软可人的米饭凑到了你的跟前,你定然会忘却一身的疲惫。那些积蓄在身体里的某种原始的习性和欲求,也随着米香,翻腾着,躁动着。
       一碗米饭下肚,满口香甜留在嘴边,心间记下的是满满的美感。在一粒米中,可以望见一株稻穗的身影。也许是在惠风和畅的晌午,它低着头,像是在向最亲切的大地母亲致敬,以一种谦卑和虔诚的姿态,表达着晚辈对长辈的感激。
       这是内化于心的感受和理解。于外而言,当属社稷。社为土神,稷是谷神,可见土地与谷物两者的关系在千百年前就已经很密切了。年年复年年,无数帝王的祭祀活动,也将一种君王对百姓的爱戴和风调雨顺的渴盼囊括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江山与黎民之间,因饮食的存在而有了联系,也变得可亲可敬起来。
       米的厚重,承载着的是无数人无数美好的愿望和期盼。在故乡,村子里倘若某户人家有了孩子,亲友们都会挑上一桶新米前去祝贺。此时的稻米,不单单是一种食物的存在,也是一种情感的纽带。烟火可亲,食物可亲,人们的关系因一桶米变得亲近。
       而在民风淳朴的北方,面食才是主角。蒸包、馒头、水饺、馍馍……朴素的食物,朴素的做法,却有着一种向心的力道。不论大口咀嚼,还是小口品味,皆能吃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些食物似乎和在北方安居乐业的人们一样,有着爽朗率真的脾性,真挚而接地气。
       南米北面,也许只是一种饮食文化上的倾向。放眼中国,何处没有米与面的踪影呢?北方人的小餐桌上有时也有香喷喷的米饭点缀,吃惯了软糯食物的南方人,偶尔吃起馒头来也同样津津有味。文化本就是从同一个地方起源,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因地域和人文才显得别具特色。这便是饮食文化中的多元和包容。
       还有一种食物,介于面食与大米之外,名为米粉。说起来,这种食物还带有一些神奇的色彩。它本身是米,经过人们的加工与打磨,在形体上还兼具着与面食一样的特点,更不乏一种软糯爽口的南方食品的特质。倘若,在晶莹剔透的米粉上,淋上一层滚烫的麻辣油,加葱花与香菜,再配上一个茶叶蛋,想来,也是舌尖上的美味的了!
       烟火人间,滋味可亲。有饮食处,皆有人家,有饮食的地方,便能找寻到一种心灵上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