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炮台史话(二)

       新炮虽然好,但因它份量太重,在运输上困难非常大,没有载重汽车,更没有火车,把六尊大炮加上炮弹有几百吨重的东西从北京通州旱路运到珲春,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当时中国运输条件落后,陆地上只有牛马拉的双轮车或冬天使用的爬犁之类的运输工具,尽管每尊大炮在装运时都分解成为几大件,但靠双轮车或爬犁运输几十吨重的大炮,是无能为力的。那么这6尊大炮究竟是怎样运来的呢?说起来真是不可思议。珲春去京领运大炮的官兵们用的办法是:每年在上冻之后到来年化冻之前运行。先用十来根圆木连结成木排(共做了二十多个这样的木排),底下垫上横滚木,然后把当时人们称为“大将军”的大炮请上木排,在炮筒上挂上红布,名曰“给‘大将军’披红”。起运时往炮口里成桶地灌酒,意思是“敬请‘大将军’启程”。每个木排套几十匹马牵引,兵丁们则左右扶着,行进中还不断地往木排底下加垫横滚木或高梁秸,这样在冻土路上靠滚木滚动前进。还有不少路段是在冻土路面上泼水结冰,木排在冰面路上牵引滑行。路上每当“打嘎”(卡住)时,官兵们就边往炮口灌酒边祷告,意思是“恳请‘大将军’小歇之后起身上路”。从通州到烟集岗(今延吉市)这一段两千多里旱路,翻山越岭,就是这样极其艰难地过来的。到达烟集岗便弃旱路下了布尔哈通河,在冰河上行进,人马就省力多了。沿布尔哈通河,进入嘎呀河,再经图们江转入珲春河,直至珲春南郊上岸,分别运至东西炮台。这样,官兵们整整用了三个冬天,把六尊大炮好不容易从北京运到珲春。            (摘自《珲春满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