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好就业“饭碗” 兜牢民生底线——珲春市推进稳就业促发展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张鑫
       就业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今年以来,珲春市聚焦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主线,打好就业“组合拳”,稳住民生“压舱石”,千方百计稳就业、保就业、促增收,让广大群众端稳就业“饭碗”。据统计,今年1-10月,珲春市城镇新增就业153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236人;认定就业困难人员396人,全部实现帮扶就业,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稳住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等群体就业,既是就业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我在外地工作,现在家乡发展机会这么多,我想回珲春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在珲春市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会上,求职者关金玲感慨地说,这场招聘会对她而言如一场“及时雨”,她已经在心仪的招聘企业登记了求职信息,希望能如愿入职。
       今年以来,珲春市不断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帮扶重点群体就业,努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先后开展“春风行动”“职引未来、就在珲春”“农村劳动力转移专场”等线上线下招聘会184场次,为500余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布岗位信息6500余条,积极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对接桥梁,保障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同时,赴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建筑大学等省内7所高校开展人才回引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为创新就业载体,珲春市人社局人才交流中心充分利用夜市人流量大的特点,将线下招聘活动融入“夜经济”,线上与线下同步开展高校毕业生“夜市”专场招聘会,让广大市民像逛夜市一样轻松找到合适的岗位。活动中,接受咨询800余人,在线观看15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100余人,成功签约见习人员5名。
       据统计,今年1-10月,珲春市共为企业招聘2919人。其中,高校毕业生1165人。全市见习单位增至35家,招募青年就业见习生60人,发放补贴71.7万元。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12人。目前,全市城镇公益性岗位在岗1141人,乡村公益性岗位在岗12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
       珲春市充分发挥政策激励作用,积极营造创业氛围,提升劳动者的创业能力,培育更多市场主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动珲春市谷丰种植专业农场入选2022年度省级返乡入乡创业基地;珲春市红枫谷米业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被命名为县级返乡入乡创业基地。目前,这6家基地共带动创业49户、就业566人。
       为助力就业创业,珲春市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936万元。其中,帮扶种植、养殖户36户,发放专项贴息贷款550万元;帮扶个人创业139人,发放担保贴息贷款2556万元;发放中小微企业贴息贷款830万元,带动就业500余人。
       立足需求抓培训,珲春市将市场需求和群众需求结合起来,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着力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就业率,先后开展直播销售员(网红)等职业技能培训108班次、网络创业培训35期,培训4086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成功创建“一刻钟服务圈”试点2个;积极推进1处零工市场建设,逐步开启就业创业服务新模式,实现群众自身素质、劳动技能、收入水平及满意度的大幅提升。
为支持市场主体稳岗扩岗,珲春市采取上门服务、政策宣讲、座谈交流、用工指导、现场解答等方式援企稳岗,加快释放减负稳岗政策红利,帮助企业稳预期、强信心,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
       “今年5月起,市就业服务局共向我们酒店推荐了15位求职者,帮助我们解决用工难题。这些求职者素质较高,能长期稳定工作,我们很满意。”谈起市就业服务局的服务,珲春市民族花园国际酒店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刘女士连连称赞。
       为积极落实全省“万名人社干部进万企”活动,珲春市人社局成立工作专班,“一对一”包保48家规上及重点企业,制作发放惠企政策明白卡,解决企业人才分类定级、职称评定等问题24个。推动政校企深度合作,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活动,组织延边大学珲春校区师生代表到吉林紫金铜业、华瑞参业两家规上重点企业和东北亚跨境电商产业园进行走访交流,政校企三方就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优化在校生指导服务、凝聚企业就业资源等内容达成共识。向延边大学珲春校区的1148名应届毕业生发出“扎根吉林、奋斗吉林、圆梦珲春”的邀请,8家优质企业为延边大学珲春校区毕业生提供20余类89个就业岗位,近500名毕业生与招聘企业实现对接交流。其中,40余名毕业生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同时,积极参加延边州政校企联动促就业创业活动,与吉林职业技术学院等9家院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延边大学科技园开展“创新创业基地”合作,搭建在珲创业学生交流平台。
       为了让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珲春市将全力守住“稳就业”这个主阵地,集中精力,精准发力,深入开展稳就业促发展工作,加大重要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大力支持发展平台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用心用情用力兜牢民生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