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人生书相伴

□管淑平
       不论是工作之余,还是闲时宅家,我最喜欢做的,就是捧书翻看。至于书本的风格,也并没有特别讲究,只要是书,都可以翻翻读读。让宝贵的时间,静静地从纸张、从文字、从思想的缝隙中,缓缓流淌过去。
       生活在节奏匆匆的现代社会,读书,能够很好地给积压在我们心头的那些压力一个出口。工作中,我们为生存而忙忙碌碌,下班时,做回真实的一面,读书,学习,丰盈和提升自己。
       诚然,那些能够让自己慢慢成长的日子,也正是读书。
       小时候的我生活在农村,学校是在另外一个村子,通常我们得早早地起来,洗漱,就餐,然后翻山越岭前往村校上学。那时的书本,我们都格外珍惜,用废旧的报纸做书皮,这样,一学期下来,我们的课本的封面仍旧是崭新的。至于课本的笔记,当然是不能懈怠的,我们歪歪斜斜的字迹,密密麻麻地写在墨黑色的课文的空白与边缘。学完一学期的课程,再结合自己的笔记翻翻看看,那种亲切、熟悉的感觉,由内而外,一气呵成。至于课文中的经典名篇,合上书本,回想着自己的笔记,便能够轻车熟路般地完整背诵,相比于死记硬背,我觉得这方法记得更牢固,因为,文字从我们的笔尖流过了心间,是真正地用心在读书。
       生活在农村,日子是很单调的,但是,读书却给我们的童年印上了斑斓的色彩。小学时代,除学校发的课本外,陪伴了我很长时间的书籍就是小人书。书籍不大,巴掌大小。但是,文字却很密,我依稀记不清读了多少本。不过,小人书收纳的内容其实也不离经典,比如《千字文》《论语》《唐诗三百首》等都有相应的小人书。可能就是这种潜移默化地阅读,那些名言警句、哲理情思,越记越牢。
       初中时,班里同学喜欢看小说,于是,自己也“跟风”似的阅读小说。但是,自己读着读着就傻眼了,有的情节离谱,有的不符合历史常识,有的辞藻华丽而空洞,也不知是自己太笨,还是同学们太聪敏,总之自己是读不懂,于是,就只好远离了小说。后来,同学们的那些小说被老师发现而没收,从老师口中得知那是言情小说。如今想来,自己读不懂也无可厚非了,因为,本就不是这个年龄段应该阅读的书籍。
       初中时的我,虽不喜欢小说,但是对散文却极其钟爱。父母那时关心我的读书生活,就给我订购了很多杂志,像《思维与智慧》《经典阅读》《意林》《哲思》等都是我中学时最喜欢的读物。课余时间,我翻读着母亲订阅的杂志,欣喜若狂,如痴如醉。这些杂志收纳的文章,尽管不能跟“大部头”似的小说相比,但却另有天地。有的文字,以细腻见长,从始至终,给人以亲切;有的文字,朴素而真挚,读到了最后,竟然热泪盈眶;有的文字,开始平淡不惊,但久而久之,却如同哲思般的在心头浮现,耐人寻味。于是,我在课堂老师们的教学领读、课外杂志的助攻的情况下,语文成绩也渐渐提高,也不害怕写作时腹中空空如也。
       高中时,我最喜欢的就是摘抄并背诵古诗词。从分到文科班时,我摘抄本中的古诗就一天天地多了起来。起先,是课本中的一些古诗,自己一字一句地抄录,抄完后,再朗读几遍,一学期下来,竟然也能够把一些篇幅较长的古文娴熟背诵与掌握。后来,我认识到自己要学习的诗文还有很多,于是,在确保课程完全掌握的前提下,向着课外拓展。不论是诗词内容,文化常识,还是作者背景与生平事迹,都仔细摘抄,阅读。后来,高二时,班主任老师让我参加市里举行的征文比赛,竟出奇地获奖。
       上了大学,独处的日子多了。这时的我,慢慢体会到只有读书才是对自己的生命尊重与负责。每天的课外活动,我总是待在图书馆里,看书,学习,或者整理笔记,每一天都很充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毕业后,置身于社会的围城,我更懂得读书并不仅限于课堂,更在生活的日夜之间,读书,是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当然,成年后的读书,既在于自身的主动,又在于自律和坚持。于是,码在我床头的书籍与稿纸,就这样一天天地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