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创新创业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宋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持续深化面向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前行路上,广大高校应立足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属性和主要目标,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加强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强化培养体系融合,深化产教科教衔接,优化激励保障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转变教育理念,构建“全程化、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其更好走向社会的重要保证。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积极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并注重由知识传授向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覆盖全体学生的转变,着力探索实施学习课题化、课题项目化、项目产品化的教育模式,以期更好对接产业、融入专业、贯穿学业、引领创业、促进就业。同时要持续完善组织、教学、师资、服务、项目、孵化“六位一体”管理机制,通过优化就业创业师资队伍、打造“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双创实验室、开设特色实验班、举办双创大赛等形式,构建“全程化、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生适应国家战略、扎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强化科学理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实践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相关理论研究,应立足教育发展需要和实践探索强化理论认识和研究。基础理论研究专家应主动融入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实训结合,提升理论研究的适用性,提高研究成果转化效能;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者应积极参与基础理论研究,及时关注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努力成为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能型”人才;推动就业创业师资队伍理论培训向实践应用方向延伸,秉持理论研究为“基”、指导实践应用为“要”的理念,鼓励教师带项目、带成果深入行业产业,参与创新创业,提高理论与实践契合度,推动创新改革,切实让创新创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合拍、同向同行。
       注重顶层设计,促进多种培养模式融合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校内外多部门协同、跨专业融合、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系统工程,必须强化统筹思维,注重顶层设计,加强规范引导,使其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第二课堂活动间“游离”的状态,转向融入整体人才培养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是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如何适应人才培养模式,而是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如何科学调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因此需要从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考核评价等多个环节进行创新,引导师生将科学研究的开展与相关创新创业项目结合起来,增强项目的科学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知识、素养和能力。
       积极引入更多教育力量,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突出实践性、强化应用性,是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这也决定了其与行业产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必须转变合作理念,创新合作模式,加强有机融合,实现“产学研用”一体推进。其中,高校应聚焦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点,与之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方式,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为行业产业解决发展难题提供助力;行业产业及相关企业要充分利用高校教育、人才优势,在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同时,在资源、实践经验等方面给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大支持,推进协同育人。
       构建质量保障与激励机制,更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践发展中,创新创业教育在理念革新、资源整合、长效机制构建、激励导向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这制约着其效能的发挥。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科学构建支撑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揽子激励保障机制。理念层面,应推动其向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和终身发展支持的方向发展;资源层面,应加强整体统筹、协调发展和经费保障;制度层面,应进一步升级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的弹性学制、学分认定制度、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等;考核评价方面,尊重创新创业教育规律,提升容错预期,强化长期成绩考核;激励方面,出台科学合理的认定制度,提升师生创新创业积极性,释放创新创业教育活力;文化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统筹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形成师生可创、想创、能创的良好氛围。总之,只有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精准构建理念、制度、评价、激励、文化“五位一体”长效机制,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固本培元、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持续发展,方可有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青年学生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摘自《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