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家乡丝瓜子

□李兆军
       小时候,我们曾唱过这样的童谣:“丝瓜秧,长又长,一爬爬到墙头上;墙头上,开黄花,黄花缀满丝瓜秧。丝瓜秧上结丝瓜,丝瓜好吃有营养。” 在我家乡泰山脚下、汶河岸边,习惯性地把丝瓜叫做“丝瓜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这儿把一些人和事或物都加上一个“子”字,如“小孩子、老头子、酱油子、酒瓶子”等等,这样叫起来顺口,听起来亲切。
       在我老家,主要看重的是它的食用价值。曾经物质匮乏,农村平民百姓家,平时菜蔬稀少,来了客人,全靠家中天井里栽种的一些时令瓜蔬。其中,丝瓜子更是待客的主菜。记得那年夏末秋初,家里亲戚来看望奶奶,只见她笑盈盈地沏上一壶泰山女儿茶,让他们慢慢喝着,就颠着小脚跑到丝瓜架下,摘了几个长长的丝瓜子,先用刀背轻轻剐掉薄薄的皮儿,切成滚刀块,打上几个笨鸡蛋,炒上一盘丝瓜子鸡蛋,吃起来满口清香。然后,奶奶又把长长的丝瓜子一劈两半,再切成二三寸的段儿,用盐腌一会儿,外面蘸上一层浓稠的面糊,放入热油锅里。炸至焦黄,用笊篱捞出控干油,放瓷盘中,晾透。这油炸丝瓜子因其形状像小鱼,所以被家乡人称谓“丝瓜鱼”。这丝瓜鱼外焦里嫩,色泽黄绿相间,不仅看着养眼,食之更是唇齿留香。随后,奶奶又把丝瓜子片成不薄不厚的片儿,用葱姜炝炝锅,烧成一锅丝瓜鸡蛋汤,再撒上一撮芫荽末,用勺子舀入青花碗里,淋上几滴芝麻油,绿莹莹的丝瓜子,金灿灿的鸡蛋穗儿,清幽幽的芫荽末子,香喷喷的香油味儿,十分诱人,喝一口味道鲜美,真的开胃极啦!最后,奶奶又把丝瓜子剁碎,掺上面粉,磕上俩鸡蛋,擀成丝瓜饼,烙得外酥里嫩,吃着松软可口。这一桌用丝瓜子烹制成的菜肴,直让亲戚们吃的喜笑颜开、心满意足,一劲儿夸奶奶烧菜做饭的手艺堪比厨师,听的老人家合不拢嘴 。
       丝瓜子不仅可食用,还有一定的医药价值。小时候,一到六月天,热得我浑身生满痱子,其痒难忍。这时候奶奶就像一位老中医,摘来丝瓜子,又是熬汤让我喝,又是削成薄片敷在长痱子的皮肤上拔凉,真神奇!不过几天,烦人的痱子渐渐消失,身上就不再瘙痒了。见我不为痱子忍痒难受了,奶奶微微笑着说:“小军呀,丝瓜子全身都是宝!往后,你可要像丝瓜子那样,做个有用的人才对呢!”
       栽种丝瓜子很简单。人道“樱桃好吃树难栽”,可丝瓜子生性并不娇贵,它不恋肥土沃壤,再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根、发芽、成长。每年一到谷雨,奶奶就在房前屋后“点瓜种豆”的老地方,用铁镢刨开酥软濡湿的泥土,撒上几粒丝瓜种子,培土、施肥、浇水、插扦。一到夏秋时节,在临街的院墙上,满是葱郁的碧绿,丝瓜秧子爬满墙壁,渲染出浓郁的田园风情。尤其是奶奶种下的这三株丝瓜秧,爬满了墙头,占领了各条树枝,一片片大大的叶子,绿油油的,搭肩勾背,精神抖擞;一朵朵小黄花,簇簇拥拥,星星点点,招惹得蜂飞蝶舞。炎炎夏日,太阳很毒,上蒸下烤,禾木焦渴,奶奶隔三差五,就用清水把它们灌饱,丝瓜秧给奶奶的回报总是水灵灵的,苍翠欲滴,上面结的丝瓜子很多,长达半米。耷拉在墙头上、枣树枝下,在轻风中摇曳。
       如今,奶奶已仙逝多年,长眠于家乡的“西沙河”滩上,在异乡的依稀梦中,我依然记得奶奶当年曾对我说过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