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中俄勘界历史见证的胡传

      清朝末年,国势衰微,沙皇俄国趁机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并在光绪年间迫使清政府勘界,以便使侵占的土地“合法”化。清政府派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澂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会勘中俄边界。

      当时胡适的父亲胡传正在东北做吴大澂的幕僚。胡传24岁进学中秀才,28岁进上海龙门书院,学习理学、经学、史学及天文、地理等知识,学会了山川地图的绘制技术。在东北期间,他还考察过东北地理,对中俄边境特别是军事要地作过实地考察,了解中俄边境的地理形势。

      清光绪十年(1884),胡传被派往珲春,会同沙皇俄国的官吏廓米萨尔,勘定黑顶子(今珲春市敬信镇)等地边界。由于胡传了解边境的地理形势,他在会晤沙皇俄国代表时据理力争,并亲自参加与俄方人员共同实地勘定珲春黑顶子等地边界的工作,有力地遏制了当时沙皇俄国的侵略野心。
      在黑顶子边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沙皇俄国趁黑夜偷偷将界碑刨出用马向中国境内驮的移碑现象,当地百姓称之为“马驮碑”。鉴于以往出现过“马驮碑”的教训,吴大澂决定将界碑铸成“定海神针”式的巨型铜柱界碑,柱上铭文强调:疆域有封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以表誓死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
       为了纪念这一大事,吴大澂命胡传回家乡请胡开文墨店,依照柱碑的原型缩小制成一批“铜柱墨”,传布世间。此墨赤金皮,凹铸小篆四行,小篆文字俱石绿色。文字内容是“光绪十二年四月,都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澂、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奉命会勘中俄边界,既竣事,立此铜柱。铭曰“疆域有封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皆吴大澂的手笔。著名画家李苦禅之子李燕在《苦禅老人的收藏和收藏观》一文中,曾提到李苦禅所珍爱的藏品中就有一件“铜柱墨”,并说“他十分珍视之,并不时地取出来给我们子女看,说:‘别忘国耻啊!’”
      关于“铜柱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早春的黄昏,沙皇俄国的马队冲向中俄边境的高地。挡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根顶天立地的铜柱,上面刻着“疆域有封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但是,丧心病狂的侵略者却熟视无睹,顷刻之间,铜柱被毁,边界上血流成河。
对于沙皇俄国的暴行,清政府提出严正抗议,但在谈判桌上,俄国人却说那是他们的领土,根本没见到什么铜柱、铁柱。就在这时,屏风后传来一声怒吼:“中国人还没死绝呢!”只见几个清朝官员指着一个大木箱走了上来,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上千根墨锭,每根墨锭都是按照铜柱的式样做的,上面都刻着“疆域有封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等字样。这显然是在立柱的同时制造的墨锭,沙皇俄国的谈判代表见了目蹬口呆,无话可说。
       当时铜柱虽毁,但“铜柱墨”依在,用墨作证,揭示了侵略者的行径,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现在,“铜柱墨”成了清末沙俄侵略和中俄边界划定的重要历史见证。
(摘编自《珲春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