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镇——东兴镇

孙业文
       春化镇东兴镇村位于珲春市东北部、距市区百余千米,是一个只有300多户人家,基本没有娱乐、休闲场所,只有一条穿村而过的302省道为其主街的普通村庄,但该村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非常繁华,远近闻名。
       东兴镇村曾经是一个镇子,非常繁华,有过多家小学,数条街道,街道上各类商铺应有尽有,有上千人口。据史料记载,东兴镇一带在清光绪初年始有住户,以前居民分散居住,当时住此地的大户潘洪德在此烧窑,兼雇20余名长工种地,得名潘家窑。又因此地在土门子岭东,又叫东土门子。在1922年至1938年间,东兴镇是现在春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乡(村)政府驻地。
       那么东兴镇为何当初如此繁华呢?东兴镇最繁荣时期是在跑崴子时代,也正是跑崴子促成了东兴镇的繁华。由于东兴镇的地理位置优越,跑崴子的人会在出发前在这里集汇,回来后在这里休整,东兴镇就相当于一个大型的驿站。再者,东兴镇还是淘金人的聚集地。由于往来商贩多,这里逐渐开设了店铺、饭店等场所,变得越来越兴旺。
       东兴镇在清代和民国初年曾是通往蒙古街、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的交通要道。据《珲春乡土志》记载:“民国十一年(1922年)商贾云集,居民达万余人,为珲春外镇第一市镇,亦为国防之要地。应有机关均已设置,电信往来,颇称便利。”民国十三年(1924年)驻有陆军1个连,后改驻1个营。由于军队驻此,当地社会治安较好。垦地、淘金者多来此。
       据伪满康德二年(1935年)珲春县县公署制《东兴镇市街图》记:东兴镇东西向有3条大街,从北往南为镇安、兴安、东安3条大街;南北向亦有3条街,从东往西为福陲、化靖、春绥街,分福陲、化靖、春绥三甲,直属春化保。设有春化保长事务所、甲事务所,于伪满康德三年(1936年)改为东兴屯。设有日本宪兵队、警察署、税捐分局等,并有3所小学,还设有伪中央报社记者站。据1937年的《珲春概况》记载,此时东兴镇拥有:“满鲜民600余户,人口3000余人”。
       曾经极度繁华的东兴镇还曾是抗日英雄王玉振抗日的地方。王玉振是民国时期的陆军将领,驻防于珲春东沟一带,当时他的营部就设立在东兴镇。战争中,王玉振视死如归拒不投降,将率领的部队改编为珲春抗日救国军,并将原营改为旅的编制,自任旅长,对外号称抗日救国军司令,后来还参加东北抗联杨靖宇部队,隶属王德林的吉林救国军,番号为第五旅,王玉振仍任旅长,驻扎在东兴镇,期间各方爱国人士纷纷加入,王玉振的队伍由原来的500来人发展到3000多人。
       王玉振指挥部下与日军“讨伐队”作战30余次,其中有团山子伏击战、三道沟口伏击战、杉松背阻击战、塔子沟伏击战等,共消灭日军100多人,击毙日本指挥官2名(其中1名为大佐),击伤日军飞机1架。他还组织夜袭队摸入县城,缴获警备队枪械和子弹。为解决军粮和士兵生活,他献出了自己积蓄多年的沙金。据《珲春市志》记载:1933年1月,日军攻入东宁县城。王玉振部队的粮食、武器、弹药补给中断,军心惶惶。日方派王玉振的旧相识王新达到旅部多次劝降。王玉振向官兵提出“投降与否听凭自愿”,一部分坚持抗日的官兵投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一部分归乡谋生。1933年2月,王玉振在粮食、武器、弹药补给中断的特殊情况下被迫投降。
       《珲春市志》记载:投降后的王玉振,拒绝为他安排的伪官职,闲居家中12年多,日伪当局对他弃官闲居一直怀疑,便派人监视他的行踪。1945年8月东北光复前夕,行将崩溃的日伪当局将他逮捕入狱,8月9日枪杀在狱中,时年57岁。
       现在,东兴镇的居民还十分怀念王玉振,只要一提起王营长,老人们就能说出一连串和王玉振有关的故事来。(作者单位:图们江报社)